语淡情浓地记住乡愁
读萧红《呼兰河传》
朱锐泉
2013年和2014年,著名文艺片导演霍建起和许鞍华相继执导电影《萧红》与《黄金时代》,都取得了不错的口碑。尤其是后者,以民国时代为大背景,以传奇女作家萧红特立独行的人生及爱情经历为引子,塑造了一群意气风发的热血青年形象,还原了一个充满自由理想、海阔天空的时代。影片中,一袭旗袍的萧红在肺结核病痛的折磨与内心的苦闷之下,用香烟头烫自己手臂的细节,很能令观者动容。
萧红,原名张廼莹,1911年6月2日,出生于黑龙江呼兰县(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她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患肺结核病逝于香港,年仅三十一岁。
萧红的文学创作历程不足十年,都是在抗战的大背景下、在漂泊和流浪的青春岁月中进行的,她克服心灵和情感的伤痛、贫饥和疾病的困扰,创作了一百多万字的作品,为文坛留下了《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和《马伯乐》等一系列名篇。现在,我们将走入她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这部小说从1940年9月1日开始在香港《星岛日报》副刊《星座》连载,12月20日完稿,12月27日连载完毕。文本中的呼兰河,不是《呼兰府志》记载的那条流动的呼兰河,而是一座在松花江和呼兰河北岸有固定地理位置的小城。
除去简短的尾声之外,《呼兰河传》共分为七章。其在内容结构上的特点是,第一章概述小城居民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例如抬起陷坑的马,扎彩铺糊一座阴宅,买卖麻花、凉粉和豆腐,家家户户观看晚霞火烧云。第二章则注目居民精神上的盛举,具体说是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唱野台子戏和赶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
第三、四章是我童年的回忆,展现我在呼兰河城度过的童年时光。作家年幼时缺失父爱和母爱,只有祖父和后花园的陪伴,她说:祖父,后园,我,这三样东西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顺带说一句,童年的后花园不仅是她的乐园,是她后来创作的源泉,也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意象。
我家的院里有一群住家:养猪的、漏粉的、拉磨的、赶车的。第五章承接第四章对租住在西南角小偏房里、以赶车为职业的老胡家的介绍而来,写老胡家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第六章写的灰色人物有二伯,是《呼兰河传》最像小说的一章。第七章则勾画磨房里住着的磨倌冯歪嘴子一家。在《尾声》部分,作家加以总结: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在中国文学史上,萧红的作品将北方乡村荒凉旷野下人们的生存状况、风俗文化,第一次如此逼真、如此原生态地带入文坛,使文坛既陌生又无限新奇。其中的《呼兰河传》典型地记录、烘染着萧红的一段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尽管如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所说,呼兰县有如鲁迅小说中的绍兴那样萧条落后,而那儿的人民比起绍兴村庄的居民来,更为懦弱、残忍与愚蠢,但恰如俗语说的,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在作家冷静客观的叙述笔调背后,掩饰不住的是殷殷家乡情结。
值得注意的是,萧红抒情的方式并非大落墨一般集中书写、恣肆展开,其叙述也并未以特定人事作为主干。这就使整部小说的题材选择乃至组织结构问题引起了一些非议。1946年8月茅盾在上海为这部小说作序时指出:
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朱锐泉,男,江苏泰州人,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