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的区域逻辑与政策转向》吸收新新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以及其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试图以动态化视角从根植性机理、策动性机理、动力机理、自增强机理和触发性机理构建产业集聚生成的一个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并给予产业集聚生成以全面阐释。
一般地,社会科学发展脉络遵循概念——命题——理论的循环逻辑关系。然而,具体一项学术研究,科学始于问题。“好”的问题来源于现象与事实的追问,“优”的分析则着眼于视角与方法的选择,而“妥”的结论则倾向于立意与知识的拓展。
前进方向很重要,系统规划亦很重要。地区经济发展是永恒之问,集聚无论是自然而为,还是有形而为,都落实了发展之因果关系。因此,产业空间集聚成为经济活动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现象。但是,主流经济学空间成分的“遗失”与产业空间集聚分布的格局引发了理论解释力和经验现象的“缺口”。尽管理论学家和经验研究者基于各自视角对产业空间集聚提出了多种解释,然而,产业集聚在何处出现以及如何出现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
本书吸收新新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以及其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试图以动态化视角从根植性机理、策动性机理、动力机理、自增强机理和触发性机理构建产业集聚生成的一个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并给予产业集聚生成以全面阐释。初始条件与社会资本这些经济地理因素及社会因素可以自我组织生成初始的产业集聚。企业家促成生产要素内生化和策动企业选址,以及外部资源随之发展起来促进产业集聚生成。要素迁移、规模递增收益和贸易成本促成产业本地规模经济化,它吸引上下游产业在空间集聚促进产业内部规模经济扩大和自我持续的累积循环。产业内部规模报酬递增形成规模经济和正反馈效应导致产业外部规模经济逐渐完善,促成产业集聚自我强化。产业诱致与制度需求促使政策介入触发产业集聚生成并自我调整。在此基础上,结合东莞虎门服装产业集聚,对产业集聚生成机理的五个理论命题进行证实和解释,并提出进一步的思考。产业集聚生成机理是影响区域和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的重要因素。进而,我们提出产业集聚与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道路是产业圈层布局和区域差异化发展。产业圈层布局和区域差异化发展可以实现产业集聚的规模经济和发挥比较优势。最后,为应对新的挑战和机遇,提出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转向。
本书的出版得到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广州市南山自然科学学术交流基金会、广州市合力科普基金会大力资助,并受到2014年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工程立项建设项目——广东财经大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经济学)的部分资助,在此向资助单位和项目表示感谢。本书也是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一般项目《以重塑区域协作的发展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基于广东省“双转移”政策实践之检讨》(立项编号:GD12CYJ04)、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一般项目《“互联网+”背景下广东省制造业动能转换与新产业政策研究》(立项编号:GD16CYJ06)和“理论粤军”2013年度重大现实问题招标研究课题《广东深化改革的主攻方向、重点难点和有效路径——制度红利视角的研究》(课题编号:LLYJ1302)的主要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书适于用做经济学研究者和经济领域工作者的参考读物。
书中若有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李景海(1981-),男,河南南阳人,经济学博士,副教授,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第七批校级培养对象,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现主持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一项,完成校级课题三项和横向课题一项,以主要参加者完成广东省社科规划课题一项,参与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项,并参与撰写多项厅局级项目。近5年来,在《财贸研究》、《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统计与信息论坛》、《暨南学报》等CSSCI期刊发表经济学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本专著的直接成果有16篇论文。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思路及框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资源依赖与产业集聚根植性机理
第一节 初始条件与分工专业化
第二节 社会资本与资源空间配置
第三节 地方生产要素与本地生产系统
第四节 “蝴蝶效应”与区位“分岔”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企业家作用与产业集聚策动性机理
第一节 “地缘”现象和产业网络结构
第二节 企业家引入与生产要素内生化
第三节 企业家决策和企业区位选择:一个应用模型
第四节 演化复杂性与创业良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内部规模经济与产业集聚动力机理
第一节 地方化需求与产业地方化
第二节 联系效应与要素迁移
第三节 递增收益、贸易成本与制造业集中
第四节 产业上下游垂直联系
第五节 市场潜力和累积循环因果关系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外部规模经济与产业集聚自增强机理
第一节 公共物品投入和中介组织发展
第二节 人力资本外部性和共享劳动力市场
第三节 知识溢出和企业创新
第四节 分工和生产过程的相互依赖性
第五节 模块化和创新型网络组织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冲击、预期与产业集聚触发性机理
第一节 自发性市场与制度安排的共生演进
第二节 产业集聚生成与演进模型
第三节 偶然性、系统冲击与预期
第四节 产业规划与设立高技术开发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产业集聚生成机理的经验研究
第一节 东莞虎门服装产业集聚概况
第二节 东莞虎门服装产业集聚的生成过程
第三节 产业集聚生成机理的理论命题验证
第四节 内生缺陷与全球价值链治理困惑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产业圈层布局与区域差异化发展
第一节 “屠能圈”与城市发展
第二节 产业集聚视角下的产业圈层布局
第三节 社会再生产链条下的区域差异化发展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发展与政策转向
第一节 全球政治经济演变与制造业的升级策略
第二节 异质性个体、知识创造与创新驱动政策转向
第三节 连接“互联网+”与民营经济转型升级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十章 全书总结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第一节 全书总结
第二节 创新之处及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