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总体上看是一个渐进式的非均衡制度移植、变迁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却存在着经济特区局部跃进的空间特征。经济特区是这种“整体渐进,局部跃进”空间非均衡转型的载体。特区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试验场所”,既是市场经济诱致变迁的空间和逻辑起点,更是经济增长和转型制度创新的空间极。通过在“特定的区域实施特殊的经济政策”迅速形成经济增长和制度创新的“空间极”,然后由这些极点通过经济、制度以及意识形态的扩散带来转型的空间延伸,逐渐形成了完整的转型空间路径。
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我国也是经济特区发展阶段的“分水岭”,对于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而言,则是“转型”与“升级”的“分水岭”。本书为了确保“转型属性”不受干扰,特选择1980~2007年期间的经济特区为研究对象,力图以经济特区为切入点解释和解读我国改革开放空间路径的一些特征,剖析经济特区在我国转型空间路径中的职能与属性。
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总体上看是一个渐进式的非均衡制度移植、变迁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却存在着经济特区局部跃进的空间特征。经济特区是这种“整体渐进,局部跃进”空间非均衡转型的载体。特区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试验场所”,既是市场经济诱致变迁的空间和逻辑起点,更是经济增长和转型制度创新的“空间极”。通过在“特定的区域实施特殊的经济政策”迅速形成经济增长和制度创新的“空间极”,然后由这些极点通过经济、制度以及意识形态的扩散带来转型的空间延伸,逐渐形成了完整的转型空间路径。
从我国转型期的实践来看,各类特区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整体形成、对外开放政策的全面实施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对我国由传统、封闭、僵硬的计划体制向现代、开放、高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转型具有不可估量的特殊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阶‘段,经济特区的实践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和完善中的宝贵财富。为此,研究经济特区在我国转型空间路径中的性质、意义、职能及其实现机制,无论是对特区自身发展,还是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当前陆续以国家战略形式出台的各类经济开发、开放区以及各种功能试验区,比如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海峡西区、广西北部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等的开发与建设更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本书基于“非均衡理论一增长极理论一转型经济理论”三位一体的理论框架,围绕经济特区在我国转型空间路径中的性质、作用以及如何促使我国转型空间路径形成的研究主线展开论述。全书共分九章,其中第二至八章是主体部分。
第一章对研究背景、意义、思路、理论逻辑以及创新作了介绍和总结。
第二章对国内外经济特区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对特区研究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
第三章根据特区性质与职能研究的需要,从非均衡理论、增长极理论以及转型理论三个方面构筑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并循着“非均衡政策+特殊的转型装置→(要素+创新)集聚→空间极(增长极+诱致极→扩散效应+诱致作用→诱致式转型→形成空间路径”的理论逻辑和研究思路,构建了全书理论研究的框架和范式。
第四章转型空间路径中经济特区属性的模型解释是提契全书的理论研究部分。该章在Litwack - Qian经济特区转型”催化剂”( catalysts for transition)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经济特区“诱致一跟进”模型(示范一模仿模型)。模型抽象地解析了经济特区的形成、运作以及如何实现特区对其他区域的转型诱致等问题。同时将转型时期政府作用参数进一步抽象为改革家和改革家精神,分析了转型时期尤其是特区改革家的性质、职能与作用方式。并以深圳为例,初步实证分析了改革家、市场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论证了转型空间路径形成中特区的诱致属性。
罗海平(1979-),男,四川南充人,经济学博士,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南昌大学“215人才工程”赣江青年学者,主要从事特区经济、中部经济、城镇化、农村经济组织等研究。已在《中国软科学》、《经济学家》、《中国经济问题》、《经济评论》、《当代经济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CSSCI收录20余篇,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等全文转载共4篇、6篇被“中国**经济论文库”(http://thesis.cei.gov.cn)收录。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持教育部、国家发改委、江西省等省部级以上项目6项。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概念解释与界定
三、研究方法、思路与理论逻辑
四、研究特色与创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述评
一、国外特区研究综述
二、国内特区研究综述
三、邓小平特区思想评述
第三章 特区与转型路径:理论基础及框架构建
一、非均衡理论
二、增长极理论
三、转型经济理论
四、理论框架构建
五、特区的属性及职能界定:转型空间路径中的
“起点”与“极点”
第四章 转型空问路径中特区属性的模型解释
一、模型构建
二、模型延伸
三、特区属性初步验证:以深圳为例
第五章 转型空间路径中特区的职能:增长极与诱致极
一、转型路径中特区的职能:增长极与诱致极
二、特区职能的实现途径与条件
三、特区职能构建因素的实证研究:以深圳为例
四、特区职能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深圳为例
第六章 转型空间路径中特区职能的构建绩效与效率
一、特区的职能绩效
二、特区职能构建的效率比较研究:特区与全国
第七章 特区职能实现的途径:经济扩散与制度诱致
一、特区作为“增长极”的经济扩散效应
二、特区作为“诱致极”的制度诱致效应
三、特区职能实现程度的动态比较:基于五大特区与全国
第八章 转型空问路径的形成与特区的演变趋势
一、转型的空间路径
二、空间路径的形成
三、转型空间路径的演变
四、转型空间路径中特区的演变
第九章 总结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启示与政策建议
三、问题与不足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