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天生友善的,还是生而自私凉薄?关于人性源起的争论,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心理学家迈克尔?托马塞洛通过实验观察发现,如果你不小心掉了东西,一个两岁的孩子很可能帮你捡起来,这并不是一种习得的行为。他发现孩子天生就是合作者,随着孩子的成长以及文化的塑造,他们想要提供帮助的愿望几乎是反射性的。他们更加有意识的成为团队,表达共同的期望。
合作的出现让人类成为一个自然天性与习得行为的有机组合体。托马塞洛对幼儿和类人猿的研究帮助我们识别人类潜在的心理过程,解释人类早期的复杂协作,了解我们独特的文化组织形式。
		
	
	  迈克尔·托马塞洛 (Michael Tomasello) ,美国发展与比较心理学家。德国马克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院联合院长,德国莱比锡大学心理学系荣誉教授,美国杜克大学名誉教授。
	  从20世纪90年代起,多项学术大奖荣誉加身,被认可为当代发展与比较心理学家,是世界范围内少数被多学科领域认可的学术之一。他关于社会认知起源的先锋性研究,开启了发展心理学与灵长类认知研究的独特视角。
 
	前言
	
	第一部分 人类为什么要合作
	第一章 生来助人
	帮助
	告知
	分享
	互惠和规范
	第二章 从社会互动到社会制度
	协调与交流
	宽容与信任
	规范与制度
	第三章 生物学和文化的相遇
	
	第二部分 论坛
	人类是如何演化为利他物种的
	从“好孩子”到人类的友善
	我们远不是这个星球最合作的物种
	人类独特性的解释
	
	致谢
	译者后记
	
 
	  在我们进行的一些关于类人猿的合作行为的研究中,他们从未为了建立联合目标和联合注意,尝试进行任何明显的交流;相比于此,为了形成联合目标和联合注意,以及协调活动中的若干角色,人类儿童则会参与到各种言语和非言语交流中。
	  基于此,人类的合作交流(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首先会在合作活动中演化形成,因为这些活动为共同话题(jointtopic)提供了所需的共同基础,并且形成了合作动机(cooperative motives)——格赖斯(Grice)认为后者对于推论机制(inferential machinery)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再次设想一下人类最基础的独特交流行为——指示手势(the pointing gesture),脱离了共享情境(shared context),指示没有任何意义。但如果我们正在合作活动中(如采集坚果),那么指示手势很多时候就立刻具有了明确的意义(如这里有一个坚果)。像维特根斯坦首先提出的那样,我可能指向一张纸,指向它的颜色、形状或者其他任何方面,这依赖于交流行为所处的生活方式(lebensform)。与生活方式——或许,合作活动可能作为一个原型(prototype)-之间建立的联系将指示动作置于一个共享的社会实践(shared social practice)中,这使得空洞的指示有了意义。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传统交流所使用的“随意的(arbitrary)”言语符号只是噪声(noise)。只有当人类在合作活动中发展出合作交流的方式之后,他们才能开始脱离这些活动进行合作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