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收录了朱自清先生的二十九篇散文名篇,如《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背影》《罗马》等。这些散文的思想内涵极为丰富,有的是直接从现实生活取材,以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抨击社会的名篇;有的是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而脍炙人口的佳作,这些都代表了他的散文艺术的高成就。
《朱自清散文》所选的散文按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自然景物为主题的一组抒情小品,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荷塘月色》等;二是以《背影》为代表叙述亲情、友情的散文;三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现实或是反映现实为主要内容的散文,如《航船中的文明》《论别人》《论自己》。
朱自清用自己“真挚清幽”的特性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背影》《匆匆》‘《荷塘月色》《春》《温州的踪迹》等几篇散文,被誉为白话美文的典范。《背影》通过描写父亲送儿子远行,儿子看到父亲的背影而不能忘怀的~幕,表现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情感;《匆匆》讲述了时间流逝之快,并且时间不能倒流。告诉我们,昨天已经过去,明天还未开始,只有今天才是重要的,所以,我们要把握住今天。而在《荷塘月色》这篇散文中,作者用月光衬托荷花,描写了夜晚中荷塘的美景。而令人感触深的还是《春》。
在文中,朱自清把春比喻为一个刚刚睡醒的孩子,野花是天上的星星,对着孩子眨眼睛,风是母亲的手,轻轻地抚摸着万物。在《春》这篇文章中,重要的一句话是:“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温州的踪迹》中用西湖、什刹海、秦淮河作反衬突出梅雨潭的醉人!朱自清的散文创作,从清秀隽永到质朴腴厚再到激进深邃,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志趣。
叶圣陶曾指出,讲授中国文学或编写现代文学史,“论到文体的,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应该说,这是对朱自清散文艺术的一个很精妙的评价。
朱自清是“五四”新文学发展以来,一位重要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自上世纪30年代起至今,他的一些名作常常被选入中小学课本,对中小学的文学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在散文方面的成就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朱自清散文》收录了朱自清散文经典作品数篇,这些散文内容丰富,构思精巧,文笔精妙,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作者的创作面貌,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可读性。
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作写实感。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有笔名余捷、柏香、白水、知白等。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原名朱自华,江苏扬州人。他是现代散文家、语文教育家、文学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来到清华大学任教。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今扬州中学),目.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也曾在浙江省台州中学任教,亲手种下紫藤花,后该花成为台州中学的校花。朱自清祖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佘,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
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子”,“像被大水洗了—般,寂寞到可惊程度!”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匕,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匕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朱自清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出版他的处女诗集《睡吧,小小的人》。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了《欧游杂记》。并参加了拒绝接受美国救济粮的活动,本来就是身患胃病的他更是虚弱不堪,终于在贫病之中逝世,年仅50岁。
匆匆
荷塘月色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背影
春
罗马
阿河
温州的踪迹
航船中的文明
白种人——上帝的骄子!
飘零
扬州的夏日
歌声
给亡妇
白采
潭柘寺戒坛寺
威尼斯
一封信
看花
论气节
加尔东尼市场
冬天
论自己
论别人
择偶记
我是扬州人
春晖的一月
悼何一公君
儿女
读后感悟
必考点自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