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的从善之心与从业之志潜入学生心灵之中
在多元价值走向的当代社会,学生学习的榜样也不再系单一色彩。而那些当代世界风云人物,在成为学生关注热点的同时,有的也开始成为他们心向往之的学习人物。所以,一些优秀的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之时,也有了别样的内容,产生了特殊的效果。
一次班会上,张万祥老师就以比尔·盖茨为例,激发起了学生的思考与热情。他说,比尔·盖茨凭信息产业而富甲天下,微软也成为信息科学世界的龙头老大。它以咄咄逼人之势挑战世界,中国也成了它的挑战之地。1998年11月5日,微软挟8000万美元在北京成立微软中国研究院。作为在海外开设的第二家基础性科研机构,它计划在未来的几年扩大到100人,成为世界顶尖级别的科研机构。该院首先聘请世界级专家、美籍华人李开复博士出任院长。世界著名科学家张亚勤博士加盟研究院,任首席科学家。张亚勤博士是数学形象和视频技术、多媒体通讯、国际互联网等方面的世界级专家。1997年,年仅31岁的张亚勤博士被授予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的称号。对于这种新的世界经济走向,大家不知有何想法?
新颖的信息吸引了青年学子。经过短短的思索,他们开始各抒己见。
徐磊同学发言说:“我不完全同意李莉同学的观点。微软把科学研究院开在我国的首都,是挑战,但更是机遇。科学是没有国境的。他们在北京开科学研究院,世界顶尖级科技就在我们的眼前,更便于我们摸到世界科技发展的脉搏,更好地刺激我国科技迅速发展。不用走出国门,我们就可以洞察世界科技风云。这难道不是难得的机遇吗?”
一向喜欢科技知识的王雷同学避开争论,介绍起张亚勤来:“张亚勤被人称为‘神童’,12岁即考人中国科技大学第二期少年班,23岁即获得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电气工程师博士学位,31岁成为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院士。1999年回国加盟微软,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的首席科学家。我想,张亚勤是我们的骄傲。我们应该立下大志,做张亚勤式的青年,在科技上早日走上世界舞台。
高明同学深有感触地说:“澳大利亚科学家彼得伊利亚德说:今天你如果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明天你将生活在过去。我们现在要放眼世界,瞻望未来。用未来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来塑造自身。未来,人类在电子信息、生物、航天、航空、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等高科技领域中将大显身手。为此,我们现在就应尽快地提高自己、尽量地充实自己。”
学生言出由衷,奋发向上的激情在心中澎湃。本来,至此,教育效果已经非常显著。可张万祥老师却并没有作总结性的发言。他将话题一转:“同学们只知道比尔·盖茨是IT行业的大亨,孰不知,他还是一个大慈善家,一个典型的精神贵族。他和他的妻子已经捐赠了超过210亿美元建立了一个基金,支持在全球医疗健康和知识学习领域的慈善事业,希望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这些关键领域的科技进步能使全人类受益。到今天为止,盖茨和他的妻子建立的基金已经将20多亿美元用于了全球的健康事业,将5亿多美元用于改善人们的学习条件,其中包括为盖茨图书馆购置计算机设备,为美国和加拿大的低收入社区的公共图书馆提供Internet培训和Internet访问服务。此外,将超过2亿元用于西北太平洋地区的社区项目建设,将超过2900万美元用在了一些特殊项目和每年的礼物发放活动上。”
学生听得入了迷。
张万祥老师于是感悟道:“中学生可以做螺丝钉式的雷锋,也可以做精神贵族比尔盖茨。”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说不定若干年后,我们这些中学生中就有一个雷锋,一个比尔盖茨,一个张亚勤,还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我多么想在有生之年,看到这个最令我激动的时刻啊!”
比尔·盖茨是当代一个引人关注的人物,但如果仅仅讲述他的发财史,那么,在学生心里所栽植的种子就有可能只是一个“利”字,而且在为利所驱之时,思想道德的裂变也有可能发生。张万祥老师的可贵在于,他的“利”之导向,与国家的发展、学生的奋进结合起来,而且从善之心与从业之志也水乳交融地植入学生心灵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