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报》同仁从事的,多属体制外研究(建议不用民间研究这个说法,因为容易被理解为与民间文学同一层次的东西)。体制外研究有自己的优势:上面没有婆婆压着、管着,大家不为名、不为利,全以兴趣为动力,想读啥就读啥,想写啥就写啥(同时意味着不想写的东西可以不必费心硬写)。这也就是天乐吧庄周说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则可知天乐矣。
当然,体制外的研究也有劣势,一个问题是经费,第二个问题是编刊物弄不到刊号,随之而来的第三个问题则关乎发行。这就是《品报》长期只能以电子同人刊物的形式,在内部流通的原因。值得庆幸的是,在振良、元卿、顾臻及有关朋友的努力下,由电子刊物到纸质印本的梦想已经化为现实,他们的编辑构想也更扩大、更完善了。作为《品报》的忠实读者和能力有限的作者,我也想借此机会提一些扩展阵地的建议还是想到啥就说啥,抛砖引玉,不成体系。
一言堂
序(徐斯年)
关于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学科史的对话
(范伯群张元卿)
文学史观的蜕变研究近现代通俗文
学史的心得(徐斯年)
通俗文学研究集刊编辑旨趣
(王振良张元卿)
鸳蝴诗词亟待整理(青谷)
鲜花庄
王度庐(霄羽)的早期小说(徐斯年)
夹缝里的都市文化读周瘦鹃《留声机片》(陈建华)
评书家邵增涛和于枢海(王文玉)
赵焕亭之弟赵绂鸿(贾廷林)
关于《北平老百姓日报》(顾臻)
也谈吴一舸、任率英的插图(胡立生)
名医陈微尘(周利成)
鹿鸣是吴秋尘笔名(侯福志)
箬翁是戴愚庵的笔名(侯福志)
刻云若研究小辑
刘云若与夫人于颂熙(辛绍兰)
刘云若与刘慧双(辛绍兰)
旧天津的屋顶花园(箫箫)
《小扬州志》里的青青形象(牛立明)
刘云若笔下的苏氏正骨(侯福志)
旧诗和到已十年(刘云若原作胡立生整理)
六十年后揭谜底(张元卿)
平江不肖生研究小辑
向恺然起诉时还书局(杨锐顾臻)
不肖生的假死风波趣谈(杨锐顾臻)
不肖生与沪上各大书局的纠纷(杨锐顾臻)
西门丁研究小辑
记香港作家西门丁(西门丁口述顾臻、渠诚整理)
西门丁谈武侠小说(沈西城)
港台武侠论苑
我和武侠小说(秦红原作顾臻整理)
歧路漫漫觅紫烟司马紫烟小说书目初考(侠圣)
通俗文学与天津
零金碎玉
附录一
附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