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集精选诗人姜涛1994年以来的诗作近百首,分为厢白营鸟经好消息郊区作风四辑,以时间为线索,呈现了诗人创造力持续展开的轨迹:从追求一种对复杂的时代生活的强劲包容,到自觉降低修辞密度,考虑利用诗行的腾挪、语气的拿捏,处理个人生活的错综与疑惧,再到近年来尝试引入杂文、杂事的风格,试图揭示尘世生活更内在的层次和更广泛的关联。诗人似乎有意回避一般性的诗意、美感,不断变换面具,使得诗歌文体演变为多声部的交谈、诘问、反驳、争论的现场,更着力于构造交替的腾空和蹬踏,以显现语言的力度、柔韧和耐性,形成一种能与当下感受、思考真实摩擦的写作。阅读这些诗,正如诗集名字所表明的,是在经历时间与空间的穿插与反转,在困惑处也偶尔开朗,别有洞天。
◎名家推荐
在姜涛早期的诗歌写作中……有着大量的甚至令人炫目的隐喻和转喻,姜涛以一种特殊的叙述方式呈现了对诗歌和生活的双重思考。这些诗作的容留力量是惊人的,有着不同阅读履历的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产生共鸣的震点,其巨大的想象力和几近对修辞和抒情的钟情都会令人心生敬畏。
霍俊明(诗人,诗评家)
姜涛这种在断裂中审视新诗之发生的思路,打破了新诗内部审美研究的封闭性,将新诗从单向度的时间之连续性中解放出来,恢复了新诗与共时性社会历史境域之间的亲密关联,出版、教育、读者社会的养成等社会历史因素,由此而变成了新诗自身的有机组成部分。
段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评论家)
由于多重具有内在张力的品质的共存,姜涛的诗歌风格呈现出一种类似复调 的特征 ,而对戏剧化效果的追求,又进一步加强了其诗歌的对话性气质。诗人与诗中角色的对话甚至争辩,常常可以被理解为诗人内在双重自我的阵线。它们在诗中不断变换着各种面具,使得原本倾向与自言自语的诗歌文本演变为多声部的交谈交谈、诘问、反驳、争论的现场。在这样的文本中,很容易发现一种姜涛独有的自嘲与自恋、坚执与迟疑并存的诗歌写作姿态。
张洁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新诗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少有人像姜涛一样,轻易地穿越边界,同时在诗歌写作、文学研究与当代诗评三方面取得骄人成就,尤其在重要性逐渐降低且日益萎缩的当代诗歌批评领域,越来越突显出个人敏锐而高瞻的批评形象。
余旸(诗人、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