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研究》主要研究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形成与执行,以期为中国政府、企业从容应对贸易摩擦提供资料及参考。书中概括总结了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到特朗普政府执政期间中美贸易发展状况及美国各阶段对华贸易政策的特点,各章节以美国国家利益、政治体制结构、利益集团及其他具有影响力的因素分析作为主干,以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为核心,将国家经济利益与非经济利益共同纳入政府决策分析中,构建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分析框架,并基于贸易保护待售模型,结合美国政客政治倾向量化指数,利用相关数据对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决定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
胥丽,女,汉族,籍贯山东,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毕业后就业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胜利油田从事对外贸易;此后考上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硕博连读,博士期间在美国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联合培养一年,2012年7月获得国际贸易专业经济学博士学历学位,同年进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投资系工作。现主要从事的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政策与投资技术溢出与创新。
中文摘要
AbSt瑚ICt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研究概述
第一节 传统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学与制度经济学
第二节 发展中的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战略贸易政策与新制度经济学
第三节 新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贸易保护待售与一般均衡微观模拟
第四节 保护待售简要理论模型
一、政策需求方
二、政策供给方
三、一般均衡求解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建交以来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中美经贸稳步发展阶段:1979-1989年
一、美国对华贸易政策
二、中美经贸状况
第二节 中美经贸缓慢发展阶段:1989-1993年
一、美国对华贸易政策
二、中美经贸状况.|
第三节 中美贸易摩擦、调整与发展阶段:克林顿政府1993-2000年
一、美国对华贸易政策
二、中美经贸状况
第四节 中美经贸飞速发展、摩擦增多阶段:小布什政府时期2001-2008年
一、美国对华贸易政策
二、中美经贸状况
第五节 经济危机后的中美经贸关系:奥巴马政府009-2016年
一、美国对华贸易政策
二、中美经贸状况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世界形势、多边贸易体系及国家战略对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影响
第一节 世界局势与美国对华贸易政策
第二节 多边规则与美国对华贸易政策
第三节 区域贸易因素与美国对华贸易政策
第四节 美国国家战略与对华贸易政策
一、冷战时期美国的国家战略与对华贸易政策
一、后冷战时代的美国国家战略与对华贸易政策
三、“9·11”事件后美国国家战略与对华贸易政策
四、金融危机后美国国家战略与对华贸易政策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决策机制与决策过程
第六章 利益集团、社会思潮以及智库对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影响
第七章 美国对华政策决定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第八章 结论及对策
参考文献
后记
具体而言,二战后美国国家战略及相关经济政策的基本定位:在国家安全领域,以意识形态的异同为重要标准判断敌友,维护盟友及美国安全,遏制敌对国家和竞争对手;在经济领域,通过创建和维护自由贸易和资本自由流动为基本原则的世界经济体制,确保美国为中心的西方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和美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同时对敌对国家进行经济封锁和制裁;在意识形态和人权外交领域,在全世界推行美国式的自由民主和人权观念。
二战以后,美国国家战略以1989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和2001年“9·11”事件的爆发为分界点,可大致划分为3个阶段。
一、冷战时期美国的国家战略与对华贸易政策
(1)美国国家战略与贸易政策
二战结束后美国凭借远超其他国家的实力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作为国际关系的中心,美国倡导并建立了以联合国、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银行等组织为支柱的世界秩序体系,并为战后世界力量的分布奠定了基础。由于西方国家与苏联意识形态以及国家利益的对立,导致了美苏争霸与几十年的冷战。
美国政府在此期间以国家安全利益为中心,遏制对立国家。基本立场是利用军事经济力量向第三世界渗透,外交战略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及进攻性。
在经济领域,由于美国具有世界领导者地位,拥有的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相对优势,扶持盟国经济发展符合美国整体利益。因此美国在全球推进自由贸易体制,对日本和欧洲盟友实施救援计划,采取了开放市场的自由贸易政策,以此在全世界推广美国式的市场民主价值观;同时美国又以意识形态为标准,将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视为对立一方,对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经济制裁和贸易封锁。这段时间美国经济利益让步于国家安全和意识形态的考虑。
总体来看,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经济地位受到日本和欧洲挑战之前,作为世界上一枝独大的强国,在对外政策制定中政治因素、意识形态考虑占主要地位,经济贸易政策服从于国家安全及外交政策。美国对盟友实行自由开放政策,经济上进行合作互助,对敌对国家则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做法,实施经济制裁和封锁。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日本、欧洲经济实力上升,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发生了变化。美国在60年代末的美元危机引发了国际货币体系的震荡,而70年代发生的国际经济滞胀对美国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国内长期实行的凯恩斯经济政策使得美国联邦预算不断上升,并在1971年首次出现了贸易赤字,美国国家战略与政策中出于经济利益因素考虑的重要性上升,经济因素渐渐与国家安全、意识形态利益并肩。这段时间,避免美国实力的相对弱化成为其战略目标,经济政策独立性上升。
在此期间尼克松政府逐渐转变了对西欧、日本等竞争对手的立场态度,要求贸易双方要实行公平贸易。由于日本商品竞争力的优势及对美国市场的占领使得美国政府在国内受到舆论压力,从而政府带领商业领袖与日本谈判,要求日本对美国贸易中采用“自动出口限制”(VER)减少在美国市场销售的日本产品。由于在贸易上受到竞争的压力,美国经济实力这段时间相对崛起的日本等国优势不再明显,因此在1973-1979年间的东京回合谈判中,美国不再以自由贸易为自己政策指导。
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美国国会先后通过了具有浓厚保护主义色彩的《1974年贸易法》和《1979年贸易协定法》,这两个法案为美国政府更广泛地在对外经济往来中运用贸易保护措施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
这一时期,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变成了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混合,但贸易保护是局部性的、不成系统,这是一种被动的贸易保护。
随后20世纪80年代随着美国经济相对实力进一步衰退以及财政赤字高涨,“公平行动主义”或“公平贸易政策”成了政府政策选择的标准。这段时间美国实施的贸易保护主义跟过去的做法有着很大的区别:旧保护主义主要针对的是处于受到国外竞争威胁中的产业,是进口替代型经济发展战略重要组成的那些部分;而新保护主义主要针对的是已建立起竞争优势的部门,目的是为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而积蓄潜能。①
大体来说,美国的“公平贸易”包括三方面:微型单边主义、管理贸易、国会行动主义。
……
收起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