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东欧中亚经济概论(社科院研究生重点教材)(DX)
定 价:79 元
丛书名:社科院研究生重点教材
当前图书已被 2 所学校荐购过!
查看明细
- 作者:李建民
- 出版时间:2014/12/1
- ISBN:9787500491279
-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F0
- 页码:433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K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已满20年,在经济领域,改革(或转轨)与发展始终是贯穿这一历史阶段的两条主线,也是观察该地区各国经济的基本线索。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这一时期俄罗斯、东欧、中亚各国经济转轨和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本书共包括四篇22章,分别为俄罗斯篇、中亚国家篇、乌克兰等国家篇、中东欧国家篇,全面介绍了俄罗斯,中亚、外高加索国家,新东欧六国和中东欧国家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的国家转型之路。
全书史论结合,资料翔实,注重运用经济学基本理论来分析俄罗斯、东欧和中亚各国的经济转轨与发展,在客观陈述事实的基础上展开理论分析,做到理论与事实并重。同时本书吸收了国内外同类研究中的新理论、新成果,反映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
李建民,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学术兼职: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理事、中国新兴经济体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能源外交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等。长期从事俄罗斯及独联体经济、上海合作组织、中俄经贸关系等问题研究。参与和主持多部院级课题:《经济全球化、地区化与中国》、《独联体十年:现状、问题、前景》、《2006—201O年中俄经贸中期发展规划》、《独联体国家投资环境研究》、《上海合作组织跨境通道建设运营法律保障研究》等。曾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成果一等奖、中国发展奖等多种奖项。
俄罗斯篇
第一章 苏联东欧经济的历史演变
第二章 经济转轨进程与经济绩效
第三章 俄罗斯国有企业改革
第四章 市场体系的形成和宏观调控政策
第五章 俄罗斯农业改革
第六章 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第七章 对外经济关系
第八章 产业结构高速与经济增长
中亚、外高加索国家篇
第九章 中亚国家经济发展与现状
第十章 中亚国家市场化改革进程、成就与问题
第十一章 中亚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与政策
第十二章 中亚国家对外经济关系
乌克兰等国家篇
第十三章 新东欧六国独立前的经济概况
第十四章 新东欧六国的产业结构
第十五章 新东欧六国的私有化
第十六章 新东欧六国的对外经济关系
第十七章 新东欧六国经济转轨的特点和启示
中东欧六国篇
第十八章 东欧经济转轨的初始条件、目标模式与转轨战略
第十九章 东欧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定化
第二十章 东欧国家的经济自由化
第二十一章 东欧国家的私有化
第二十二章 东欧经济转轨:进展、问题、经验与趋势
《俄罗斯东欧中亚经济概论/社科院研究生重点教材》:
(五)实物计划占主要地位
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其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实物计划占主要地位。苏联在编制计划时,虽然一直是把产量计划与产值计划结合起来的,但由于国家下达大量的指令性指标,注重实物数量,因此,实际上在产品生产和分配中突出的是以实物单位计算的数量计划。从而企业经济核算往往徒具形式,并成为造成浪费和低效率的一个原因。
这种高度集中的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西方学者往往称其为“命令经济”。这指的是资源无论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分配,都主要由中央发指示(命令),而不是通过一般的市场机制运转的一种体制。
二 主要弊端
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在苏联特定的历史时期,曾对经济发展起过积极作用,这主要表现在:首先,利用这种体制,最大限度地集中全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一些重大项目,特别在工业化时期,建成了大量具有重要意义的项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共建成了9000个大型工业企业。其次,利用这种体制,通过行政手段(往往是强制性的)调整经济结构,快速发展苏联基础工业,在工业化时期这一作用更为明显。再次,利用这种体制,通过对落后地区增大投资等办法,较快地实现了调整生产力布局的战略意图。加速对资源丰富但经济又十分落后的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的开发,就说明这一点。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用于重工业新建项目的投资约有50%用于这一地区。1928—1937年,西伯利亚工业的总产值增长了8倍,几乎为全苏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的两倍。这一地区的加速发展,满足了工业化所需的原料,也使东部地区在卫国战争中发挥了后方基地的作用。最后,利用这种体制,对一些落后的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起过一定的作用。
在谈到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应清醒地认识到,第一,它只是特定历史时期:如革命胜利后的初期,经济目标单一,在落后国家从事基础工业的发展和备战或战争时期(西方往往称苏联经济是备战经济);第二,在这种体制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还潜藏着深刻的矛盾和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从而对今后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