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中国新诗百年志》丛书主要内容为汇集1916年至2016年100年间的新诗及诗歌理论,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负责组织业内专家学者选拔、组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吉狄马加担任编辑委员会主任),具有重要社会价值。《中国新诗百年志》丛书是中国作家协会文化建设重点项目,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组织编选,自2015年7月正式启动。《中国新诗百年志》承担的使命,一是向开创新诗先河的诗歌前辈致敬;二是展示中国百年新诗总体概貌和发展趋势;三是为世界文坛了解中国诗歌提供一个比较的读本。中国作家协会对《中国新诗百年志》的编选和出版非常重视并寄予厚望,由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担任编委会主任,并郑重聘请当下诗坛令人尊敬的谢冕等17位教授、专家和依然活跃在创作一线的诗人组成编委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吸收各方面研究成果。
《中国新诗百年志(作品卷 套装上下册)》主要为1917年新诗诞生以来的诗人及其代表作品,如胡适、鲁迅、沈从文、戴望舒等名家名作,内容积极向上,文字优美、语言富有感染力,代表了中国新诗诞生、发展一百年间创作的水平。
从1916年胡适创作《蝴蝶》一诗算起,中国新诗迄今走过了一百年历程。在过去的一百年中,新诗从引进、培育到大面积繁殖和生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发展速度和长足的进步,有目共睹。熟悉中国诗歌发展史的人都知道,中国新诗差不多与中国现代社会的转型同步进行,但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代表性诗人和重要诗作出现。时至今日,新诗已经成了我们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中国新诗从诞生之日起,尤其是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持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勃勃生机。特别能说明问题的是,即,使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来的民族抗日救亡运动中,新诗正常发展的轨迹有所改变,但无论在解放区还是在国统区,诗人们都不约而同地以新诗为武器,勇敢地站在声讨日本帝国主义暴行,捍卫民族尊严的最前沿,让诗歌发出了人民的心声,时代的强音。此后,中国经历了各个时期的动荡、重整和艰难前行,但新诗发挥的作用从未中断。新中国诞生之后,虽然海峡那边的诗人生活在另一种社会制度下,可是他们也从未停止过对民族精神的咏叹,对故土的思念。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过去一百年的中国诗人,是有着崇高使命和担当的一群人;中国新诗,既承载了民族图强和振兴的命运,也保存了历史的记忆和温度。中国新诗走过的历史,是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相联系的历史,今天对它进行全方位的回顾和梳理,我们没有理由不对它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我们更没有理由为新诗百年所取得的成就缺乏足够的自信,只有这样我们所秉持的历史态度才是正确的和客观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中国新诗百年到来的时候,编纂一部中国百年新诗选,对于总结中国新诗创作的成就和经验,发扬新诗创作的优良传统,加强民族优秀文化的积累,进一步繁荣诗歌创作,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由中国作家协会委托诗刊社编纂的《中国新诗百年志》,承担的就是这样一项任务。
为体现《中国新诗百年志》的权威性,该书组织者郑重聘请当下诗坛令人尊敬的17位教授、专家和依然活跃在创作一线的诗人组成编委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吸收各方面研究成果。初选篇目产生后,先后召开三次编委会,对所选篇目和诗人进行反复筛选和考量。达成共识的是,新诗发展到今天,凝结着一代代诗人的聪明才智和心血,所取得的成就是各历史时期、各种流派和各民族诗人共同努力的结晶。因此,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发展的眼光,真正立足于诗歌美学和诗歌历史学的综合标准,做到兼收并蓄,海纳百川,不唯流派、主义、风格、社团和群落,尽最大可能地呈现和还原百年新诗筚路蓝缕的发展历程,目的是把各历史时期最好的诗人和最经典作品遴选出来。对20世纪90年代后出生的诗人和诗作,则感到有待时间的检验和淘洗,应当从严考虑,坚持优中选优。最后,由编选小组列出名单,以票决的方式决定取舍。大家认为,以中国作家协会的名义编选《中国新诗百年志》,必须做到严谨、公正、公开,具有最大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