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紧紧围绕我国会计改革现状,依据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编写而成。本教材结合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要求,以会计基本理论、核算方法为依托,以会计实务核心技能为主线,以大量实例、情景设计为载体,阐述了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重点介绍借贷记账法的原理和实务。
刘豆山,会计学硕士,教授,进行继续教育、自考会计专业辅导。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会计学的学术研究,先后在《财会通讯》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主编或参编教材多本。其“基础会计多媒体课件”获得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基础会计》课程网上视频录像广受欢迎。
所谓会计计量,就是以数量关系来确定物品或事项之间的内在数量关系,把数额分配于具体事项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企业会计核算中对会计对象的内在数量关系加以衡量、计算和确定,使其转化为能用货币表现的财务信息和其他相关的经济信息,以便集中和综合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及其经营成果。
会计计量一般来说主要有三个条件:(1)时间因素;(2)数量因素;(3)单位因素。简言之,在适当之时以特定的单位做出数量表示。一个完整的会计计量模式,除计量对象,还包括两个因素: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
计量属性是指被计量对象的可计量的某一方面的特性或外在表现形式,即被计量对象予以数量化的特征或方面。计量对象往往有多种特性,因而可以从多方面按不同计量尺度加以计量。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时,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重置成本、现值。计量单位是指计量对象就某一属性进行计量时具体使用的标准量度。可供选择的计量单位有两种:名义货币单位和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名义货币单位是指各国主要流通货币的法定单位。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就是以各国货
币的一般购买力或实际交换比率作为计量单位。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较之于名义货币单位,能够反映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保持会计计量结果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