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公布了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一期考古发掘的140座墓葬资料,其中汉代墓葬35座、宋代墓葬7座、明代慕葬98座,为研究该地区三个时期普通平民阶层的慕制、葬俗等提供了新的资料。
本书收录了李白生平与创作,具体包括: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灞陵行送别、巴女词、北风行、把酒问月、别东林寺僧、别内赴征三首·选二等。
本书通过淮海地区4省15家博物馆的80件套青铜器(其中55件为珍贵文物,29件为国家一级文物),阐释解读了商、西周、春秋、战国四个历史时期淮海地区青铜时代的文化面貌和历史变迁,揭示青铜时代中国东部的淮海地区由夷到夏的融合过程。
本书选择法门寺金银器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艺术学的角度对法门寺金银器的历史背景、艺术外显、艺术内延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全书围绕法门寺金银器的艺术风格及其形成机制这一论点,构建起时间(年代)与空间(区域)多维度的比较系统,对法门寺金银器的造型艺术、纹饰艺术及制作工艺三方面进行了详尽地梳理与分析。
《中国简帛学刊》是由山东省社科研究基地聊城大学简帛学研究中心主办的专业学术性刊物,以刊发简帛文献文学研究、简帛文献文本整理、简帛与传世典籍的对读研究为主,适量刊发简帛学人评传、简帛学术史梳理等相关研究内容,力图为海内外学者提供研究和交流的园地,以推动简帛学特别是简帛文学及简帛与传世典籍的对读等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
本辑收录四川大学考古校友撰写的学术论文18篇,涉及文物与博物馆学(古希腊学术传统与博物馆起源、博物馆陶器的收藏与研究、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铜镜发掘品的考古情境)、史前考古(龙山时代日照地区的生态环境、回顾与求索——喇家遗址2013—2019年田野考古概述)、商周考古(郑州小双桥都邑遗址再析、论三星堆文明形成的年代、金沙遗址
本书收录了作者以往发表的21篇考古学论文,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特别是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聚落与社会方面的研究。共分三个单元:第一单元“文化的演变”有7篇论文,主要涉及黄河中游考古学文化的分期、年代、谱系关系等方面。第二单元“社会的发展”有9篇论文,主要通过聚落考古来探讨黄河中游不同时期社会结构及其变化,其中两篇涉
魏姓,此姓氏有出自姬姓、芈姓等多种说法。魏姓早发源于今河南省北部及省南部-带,现已遍布全国各地,是当今姓氏排行第47位的大姓。魏姓历史上出现了众多名人,如魏武子、魏无忌、魏徵、魏源、魏良辅等。魏姓是以委蛇肥遗龙虺为图腾的炎帝支鬼姓的苗裔。魏姓族徽由三部分组成:左边的女性象征炎帝魁隗氏的母亲任姒,手举着颗粒饱满的麦穗,右
戴世光学术年谱
郭家崖墓地地处秦岭北麓的渭河南岸台地上,是一处规模较大、沿革时间长、保存较好的东周秦及汉唐墓葬群,也是近年来继凤翔孙家南头之后在汧渭之会有关东周秦墓葬的重要发现。对该墓地122座墓葬的发掘工作分别于2011年和2017年两次完成,这批墓葬对研究秦人社会聚落形态、秦戎关系、墓葬习俗、历史沿革以及古代秦岭南北文化交流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