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论述了南海古洋脊扩张与俯冲的特征,主要包括南海古洋脊的研究现状与方法、古洋脊研究的范围及其内涵、古洋脊的形成发育、地形地貌、深部构造、与古洋脊俯冲相关的火山活动和地震活动、马尼拉海沟俯冲与马里亚纳海沟俯冲的板片挠曲对比等。在此基础上,对南海古洋脊的形成与扩张、分段演化动力学机制进行了数值模拟,从计算方法、数值模拟过
2003年以来,中国已先后在东太平洋海隆的热液活动区进行了5次海上调查,并开展了海底热液地质研究工作。基于此,本书将东太平洋海隆作为地球系统的窗口,从分析热液硫化物和玄武岩的矿物、元素和同位素组成,提出海底热液活动、冷泉及天然气水合物的同源异汇假说,揭示蚀变玄武岩中矿物的化学组成变化,阐述海底热液活动对水体和沉积环境的
本书介绍了洋底固体圈层相关的调查探测、数据处理、模拟分析、科学可视化等系列技术。本书以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循序渐进地从洋底浅表系统讲述到洋底深部系统调查、探测与研究的技术体系,最后通过洋底构造数据处理,从多维度构建洋底固体圈层立体多源信息,达到透明海洋的“透视海底”目的,是一本既有基础知识,又有研究前沿技术成果的教
本报告通过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洋经济合作指数评价体系,测算评估我国与34个“海丝路”周边国家的海洋经济合作水平和发展态势,从整体得分、梯次和地区等多视角进行评价,并尝试总结一般性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基于时间序列的专题分析与中日韩海洋经济合作专题分析,全面客观地反映我国与“海丝路”周边国家的海洋经济合作现状,
扬子与华夏陆块拼合、碰撞时限及方式是华南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湘桂地区处于两大块体过渡区域,前寒武纪地层分布广,沉积类型复杂,连续的沉积记录为从地层学角度认识这一重大地质问题提供了思路。本书从新元古代不同相区典型剖面沉积相、沉积物源、重要构造界面等方面对比分析入手,以亲扬子型物源和亲华夏型物源转换界面为突破点,揭示亲华夏型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的研究生教材,重点阐述了碳、氮、磷、硅等生源要素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基本原理、规律和研究发展趋势,是编著者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并在系统归纳总结近40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基础上倾力完成的。全书分为8章,第1章简要概述了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的发展历史、基本原理、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第2
红层是典型的易滑地层,红层滑坡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重大工程建设与运营造成严重威胁。本书以四川盆地为主要研究对象,阐述红层滑坡的孕灾环境、主要类型与特征、形成条件、成因机理和失稳破坏模式的理论研究成果,介绍红层滑坡分析评价、早期识别、监测预警和防治利用的技术方法。
四百年前,两位截然不同的科学家突破了当时已知世界的边界。1609年在威尼斯,伽利略·伽利雷透过望远镜观察星辰,并制作仪器和进行实验。在布拉格,科班出身的神学家约翰内斯·开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定律,奠定了近代天体物理学的基础,并思考着宇宙的宏伟构造。托马斯·德·帕多瓦
天文光学是天文学和光学的交叉学科,是光学理论和技术在天文学领域的重要应用。本书立足于经典光学理论基础,着力于阐述广泛应用于天文学中的典型天文光学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内容主要包括以几何光学、波动光学和傅里叶光学为核心的经典光学理论基础,广泛应用于天文观测的光学/红外探测器,天文观测的重要工具——地基天文望远镜及其典
我国火山岩天然气探明资源量从2004年开始,实现了突飞猛进式的增长,主要集中在东部的松辽盆地、西北的准噶尔盆地等几个大型火山-沉积盆地中,其中松辽盆地探明天然气储层超过3000×108m3。松南气田是松辽盆地几个大型火山岩气藏之一,截至2014年年底,共获得天然气三级地质储量537.21×108m3,可采储量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