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朝花夕拾》是鲁迅一生中影响深远的散文集,是原发表于《莽原》杂志的回忆性散文的结集,旧题“旧事重提”。它不仅真实而细致地记录了鲁迅青少年时期的人生轨迹,而且记载了他人生道路的几个重要转折:南京读书(进化论的选择)、日本留学(弃医从文)等,成了研究鲁迅生平和思想发展的重要材料。从文学角度看,它又是现代散文创作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的贵族时代,这一时代的文学是绽放在贵族文化土壤中的花朵。本书从春秋时期的贵族阶层及贵族文化入手,对这一时代的各类文学活动、文学作品,如赋诗、外交辞令、各类文章等,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探讨,有助于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春秋时期的文化与文学。
本书用四个章节的篇幅,阐述了南朝皇帝刘裕为代表的刘氏家族,不仅武功上建树大,而且在文学方面也有所建树并力争□□传统的高门士族。在文化发展历程和特点上,体现为起步低微的刘氏不断文雅化、士族化。在创作方面,主要体现在诗歌、文两面的创作;在风格上,刘氏家族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
从《诗经》的时始,中国诗歌的海洋中不断孕育出晶莹耀眼的珍珠。经典诗词是我们先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本书的编撰目的就是把这些散佚在各个时代的珍珠串在一起,成为一束文化的珠链,艺术的珠链。“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本书精选中国古代诗词,按照朝代分期进行赏析,在每一首诗词“原珠”之后加上新颖独到的“鉴定分析”,使读者
中国历史上不但有唐帝国称雄于世的盛世,而且就城市的发展而言,还有宋朝称雄于世的城市“黄金时代”。 我们今天城市临街经商、早市、夜市的模式是从宋朝开始的。 在宋朝,城市商业街形成了,闹市产生了,一个个从未有过的繁华都市出现了。宋朝的城市数量、规模以及城市居民数量和生活质量,不仅超过了同时代的
本书试图将黄人《中国文学史》、林传甲《中国文学史》、来裕恂《中国文学史稿》等20世纪初期编纂的中国文学史置于彼时文治背景下,考察20世纪初期的中国文学史编纂如何借用“文学史”框架梳理历代文学的衍变,如何藉此寻求中国文学史的编纂与传统学术、西学知识的有效衔接。尤其是,着重探讨20世纪初期的中国文学史编纂与近代学制改革、学
《康熙时期中朝诗歌交流系年:1682-1702>时间范围以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为上限,康熙四十一年(1702)为下限,历时21年,收录《燕行录》作品39种,以康熙时期中朝诗歌交流本事及创作时间为重点考察内容,通过对以使臣为媒介的中朝诗歌交流实况的系统考察,透视清代中朝文化交流风貌。本书所言“朝鲜”,指朝鲜半
这是一本继承中国传统摘句批评的传统,以唐宋诗歌名句来透视中国文化精神的鉴赏书。强调中国人的灵性表现。“一草一木栖神灵”(唐·沈期《范山人画山水歌》),一草一木都有生气,中国的画论、山水论都讲到人与自然之间深切的缠绵的感情,有相通的价值,相通的赤子之心。这也就是中国的诗歌智慧。唐人这种魅的世界,创造了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生命
本书研究中国新诗传播接受与经典化,既梳理中国新诗传播接受之历史,以文献呈现新诗传播接受之特点,又深入论证传播接受与经典化之关系;既研究新诗批评和选本塑造经典之特点,又对新诗史著作叙述、指认新诗经典的历史过程进行梳理、论证,由此总结新诗经典化特点、规律,反思新诗创作。本书历史梳理与理论思考相结合,是该领域重要专著。
本书选取了《陶渊明集》中的精华部分,分为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等板块,方便爱好国学的读者阅读及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