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能注意到纵横不同层面的梳理和分析,突破了学术界已有的一些结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形成了一定的认识体系。从江南文学研究角度来讲,本书是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有一定的新意;从江南文化与城镇史研究的角度讲,本书也有一定的开拓性,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江南地域文化和小城镇的活动形态及文化意义。
本书对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的《聊斋志异》英语译介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主要涉及郭实腊、卫三畏、梅辉立、阿连壁、翟理斯、乔治·苏利埃·德·莫朗、弗里德里克·赫尔曼·马汀斯、禧在明、卡朋特、邝如丝和林语堂等人的《聊斋志异》英语译介。在对这些《聊斋志异》英语译介的描述性研究基础上归纳出这段时期《聊斋志异》英语译
本书在近现代中国政治史和文学史的背景下,聚焦梁启超、陈独秀、鲁迅、胡适、茅盾、巴金等六位作家,辨析他们对民主的理解、接受、质疑与反思过程,考察民主观及其变化在作家文学活动和文学作品的复杂表现,试图勾勒出西方民主观念在中国现代文学叙述中的表现趋势和特点。本书认为,民主既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
苏诗与苏学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从人文艺术内部来看,苏学中作为空间艺术的画学和作为时间艺术的琴学,对苏轼的诗作、诗风和诗论都有不同的作用。前者一方面在时间层面体现出长久而阶段清晰的流变历程,是苏轼诗画论的核心,另一方面又表现出画学对诗学的反哺作用,对克服某些诗歌缺点(如以文为诗等)和推进诗歌特点的形成(如苏诗中的形象感
清代田园诗数量巨大,内容丰富,艺术形式上也不无创新。本书首次对清代田园诗作系统的研究。作者将清代田园诗创作分为清初、乾嘉、道咸同及光宣朝四个时期,展现清代田园诗的全貌与发展,进而联系清代农村特点,探研清代田园诗的文化内涵,并对清代五古体田园诗、七绝体田园诗、新乐府体田园诗作了分析,展现清代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乐府学》是国家一级学会乐府学会"乐府学"和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共同主办的学术丛刊,专门收录有关乐府学研究的文章,是学会会刊,现已出版到第十九辑。这一辑就设立了七个专题。分别为文献考订制度研究名篇探讨乐府诗学研究综述域外乐府学新书评介,共收录24篇文章,文章学术观点新颖,论证有据,拓展了乐府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朱生豪:“醒来觉得甚是爱你。”张爱玲:“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本书分两部分,主要对新月派的译诗理念、译诗特点、译诗与作诗之间的互动关系等进行研究和论述。第一部分从整体性文学流派的角度总论新月派的新诗创作理念及译诗特点,第二部分从单个代表性诗人的角度分论新月派部分诗人的译诗观念、思想和特点。
本书将古代的《文心雕龙》与现当代的鲁迅、周作人、茅盾和朱光潜四位文学家的作品进行比较与互释,探讨了如何激发和转化古代文论中有生命力的部分,成为当代文学批评建构的传统资源,分析了建设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与批评的正确道路。
本书共六章,内容包括:导论;历史题材作品的着眼点、文化蕴含与构成方式;现实题材作品的生活化、揭秘性与情感追求;人物塑造:同一性与差别性;叙事角度与手法的比较分析;余论:比较研究的基本点、难点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