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收录我国野生及栽培的药物共419种,主要从药物资源的利用角度,介绍了每种药物的科名、中文名、中药拉丁名、别名、动植物拉丁名、基原、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地理分布、采集加工、药材性状、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有些种类还有附方和附注。为了安全起见,在一些有毒植物的性味功能后面标明“有大毒”“有小
本书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收录我国野生及栽培的药物共423种(包括亚种、变种及变型),主要从药物资源的利用角度、介绍了每种药物的科名、中文名、中药拉丁名、别名、动植物拉丁名、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地理分布、采集加工、药材性状、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有些种类还有附方,为了安全起见,在一些有毒植物的性味功能后面标明“有
本书将全国名老中医多年临床检验有效的部分效方,按照现代医学疾病名称进行了整理,内容涉及内科、外科、骨科、妇产科、儿科、男科、五官科、皮肤科。所选的方子以临床实用性为原则,既有效方的组成、功效主治、处方分析及加减法,也有医案举例或疗效分析,便于读者学习、利用。本书适合中医、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工作者及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本书以病类方,分别对胃痞、胃痛、胁痛、呕吐、腹胀满、腹痛、泄泻、便血、黄疸、便秘等常见脾胃病病证,按照六经辨证的方法对经方进行分类整理解说。每一首经方均从重点原文、病因病机、辨证要点、功效、现代临床应用方面分别进行阐释并有相应医案和按语。内容贴近临床,通俗实用。
本教材是在充分分析现有《中药药理学》教材的优点和不足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学科的新进展和教学实践的反馈,融入新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导向教学(PBL)”、“案例式教学”,纸质教材结合网络资源,增加知识链接,研究前沿;以学生为中心,服务人才培养为目标,编写过程中坚持一个理念、两个体系、五个性质,注重学生中药药理学知识、能力和
本教材主要介绍中药中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概念、基本化学结构及分类、重要理化性质、常用提取分离和检识方法,重要类型化学成分(如生物碱、黄酮、蒽醌等)的波谱特征及结构确定方法,某些常见中药所含主要成分的结构类型、重要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和检识方法。本教材力图构建中药化学知识体系,着力体现基础、前沿、有用相结合,旨在为学生将来从
1.线下线上学习优势结合的自主学习体系贯彻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深入探索MOOC、SPOC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线下与线上深度融合。2.构建以成果导向为目标的方剂学教学模式构建以成果导向为目标,整合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模式,多元化教学考核方式的方剂学教学体系。
《中药鉴定学》是中药学类专业的本科教材。本教材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重点论述中药鉴定的定义与任务、中药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中药材的采收、加工与贮藏、中药的鉴定和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各论分为五篇,第一篇为植物类中药,第二篇为动物药类中药,第三篇为矿物药类中药,第四篇为中药提取物类,第五篇为中成药类,共收载重点中药100
全书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论述了中药炮制的发展脉络、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等内容;各论采用炮制工艺与辅料相结合的分类方法,列举了代表性中药的处方用名、来源、采收加工、历史沿革、炮制方法、质量要求、炮制作用、炮制研究等内容。
总论部分系统介绍中药基本理论、发展源流、代表性著作及学术价值等,其中中药的性能是总论的核心部分。各论部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依据,按照药物的主要功效进行分门别类,具体介绍每位中药的概念、药性特点、功效、适用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等内容。附录部分分别以药名笔画索引、药名拼音索引为主,为使用者提供方便。此外,要贯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