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四川乡土景观为主要研究对象。乡村是有着重要文化生态关联的地方性空间,乡土景观与乡土环境关联密切,有着重要的地域分异性。本书首先基于地方语境对乡土景观的概念进行了辨析,并对乡土景观的要素、结构、类型等进行了体系构建。其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法,对四川乡村地域系统进行了划分,并以此为基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青藏高原的水土资源概况、农业发展现状与时空变化过程、农业活动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农业增产潜力及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模式、农业发展总体布局与可持续对策等,在此基础上总结青藏高原的农业发展、生态影响与调控对策。
全要素生产率是分析经济增长源泉的重要工具,用来识别经济是投入型增长还是效率型增长,分析体制、效率以及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政府制定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重要依据。粮食主产区贡献了全国约75%的粮食和约80%的商品粮,粮食生产向主产区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大局。科学测度
本书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国际化绿色化背景下国家区域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丛书”的第七卷。在全球背景下,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如何根据食物供求变动而调整?如何发挥我国农产品比较优势,促进现代农业结构调整并保障食物安全?如何理清现代农业转型的方向与趋势,并提出可行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途径和发展战略?为此,本书在全球背景
本书全面分析了中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关于粮食安全的一系列重大科学论断,构建了新时代粮食安全观及其战略,预测了保障我国国民营养健康需求的粮食规模,论述了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合理生产布局、水产品供给、全球农业资源利用、粮食安全科技体系、国家粮食政策等方面的方略与对策。这些成果可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提供科学依据。
本书研究华北抗日根据地征收救国公粮的实践形态,展现并诠释陕甘宁、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和山东等抗日根据地在救国公粮征收中的不同面相和复杂性。
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农村的重要体现。在坚持和完善农村集体所有制的过程中,如何探索出多种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推动农村“二次飞跃”和乡村全面振兴,是理论和实践中均需破解的问题。本书从“统”的角度出发,按照“问题剖析—框架设计—实现形式多样化研究”
本书通过实地调研并结合官方的数据资料对滇西边境片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起与组织成员构成、合作社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作用、合作社的内部运营机制及其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合作社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合作社社员的资源禀赋及其参与合作社运营情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为推动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量乡村人口被吸纳进城市工业体系,发生在乡村之间的迁徙模式被由乡村到城市的迁徙模式所遮蔽。实际上,发生在乡村之间的人口迁徙现象普遍存在,学界和政府部门对这类移民群体的关注较为有限。本书以云南文山迁徙至广东阳江代耕的苗族移民为例,研究其在移居地的文化适应与社会融入情况。研究发现,苗族代耕农能
本书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需求,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典型生态脆弱区农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理论问题、科学问题与战略问题,聚焦黄土高原地区,构建种植业生态效率评价理论方法体系,科学核算种植业碳排放强度与生态效率;从黄土高原全域、省域和县域三个层次,探究种植业碳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