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研究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唐诗总集研究又是唐诗研究的重要内容。明代上海学者张之象编成的诗歌总集《唐诗类苑》,是现存最早、规模最大、体系较为完备的类编唐诗总集,是明代众多诗文选本中极有特色又颇具争议的一部作品。本书按照“依类系诗”的方法编排,共采录173种唐五代诗学文献,将有唐三百年的诗歌按题材分类汇于一
《明清文学与文献》系黑龙江大学明清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专业学术辑刊。书中重点以明清文学、文献以及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主,并着力呈现明清文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和最新成果,反映了本学科的特色。
中国现代文学表现出鲜明的平民意识倾向,这表明中国文人从传统向现代意识的转型已基本完成。中国文学可以说从宋代以后就逐渐开始了向平民文化的靠拢,而这一现象是伴随着城市和市民文化的形成而缓慢形成的。所以,平民意识的形成是与市民阶层的出现相伴随的,使传统文人士大夫意识逐渐消解,最终在近代西学东渐和以下层社会为启蒙目的的“
闻一多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开一代诗风的大诗人,又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大学者。从诗歌创作到学术研究,一方面意味着人生和精神的转换,另一方面两者之间又存在着互动关系。本书立足于闻一多诗歌创作中的学术含量和学术研究中的诗意化风格,抉发闻一多的史家意识,重点研究闻一多古典学术研究与中国学术史的关系,特别
本书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对中国古代小说批评与评点派的研究,二是对中国古代小说史与几大名著的分析,三是对唐人传奇中豪侠类作品的讲解。全书集知识性、理论性、趣味性为一体,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同时,书中涉及的内容既有深入的理论探讨,也有通俗的鉴赏分析,堪称雅俗共赏。
本书为“叶澜教育思想文选”第三卷,是叶澜教授随笔、散文和读书笔记的首次公开结集出版。全书包括三个部分:随笔,书序、刊首语,读书笔记。其中,随笔又包括四个子部分:生活启示录、与自然对话、纪念抒怀和学术随笔。全书内容是从叶澜教授私家笔记本里“海选”出来的,是她几十年“阅读”两类书——“无字之生活与自然、有字之文理与史传”,
本书按《毛传》目次整理,先录经文,以下按条目形式出现,先总说,次句解,再次分章总说,最后集评。总说辑录中日朝历代学者对于《吉日》主题、作者、写作年代等各类问题的看法;句解辑录对本诗每一句的解释,以单句为条目;分章总说辑录本诗每个段落意思的概括或分析;集评主要是对于本诗写作艺术方面评论的汇集。总说、分章总说和集评每个部分
本书探讨了元代儒学学派与诗文流派之间的互动关系。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总论部分,对南宋金元时期学术变迁与派别分化、学术与诗文的联动、理学门派传承与诗文流派的生成加以宏观性论述;同时重点考察了许衡与元代中州文派、刘因与元代北方文派、许谦与元代金华文派、李齐贤与元代高丽文派等的儒学承传和文学创作。下编为考证部分,汇辑了元
本文集从《李霁野文集》和《李霁野文集补遗》精选了部分篇章,编成《李霁野选集》。全书分六个部分,“影”收录了《革命者》等几篇短篇小说;“我的生活历程”主要是先生对自己的回忆;“回忆鲁迅先生”主要是收录先生回忆鲁迅先生的文字;“回忆未名社”主要收录先生回忆有关未名社的若干篇章;“怀旧集”主要收录先生纪念亲人以及许地山、台静
明清时期是回族不断发展壮大的时期,也是回族文学逐步繁荣的时期。明清时期云南地区涌现出数量相当的回族文学家,并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地域分布特征,与我国回族的地域分布格局相一致。本书在此大背景下以古代回族文学为研究对象,以地域文化为视角,运用文学地理学、民族学等学理,以个案研究为基础,对地域文化与古代回族文学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