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河北省范围内从石器时代至元代的古代生活遗址、城址、窑址和墓葬进行系统整理与编撰,以时间为经、地域为纬,点面结合,较为全面地展现河北考古工作的整体状况和研究动态。本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考古遗址进行重点介绍,并对当前研究成果进分析和解读,包括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春秋战国、秦汉时期、魏晋北朝、隋唐五代、辽宋金元七个章节的
本书从社会大背景、历史与文化和科学实验与技术逻辑等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了中国古代的钱币史、冶金史和铸造史。一,系统研究了中国古代的铸钱工艺,勾勒出了中国古代铸钱工艺的发展脉络和工艺演变;论述了叠铸工艺和翻砂工艺皆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诞生于中国古代的铸钱业,是我国先民在平复一年、日如一日的大规模钱币铸造的实践中发明的新技
本书对凉山四十年来考古资料做了详细的收集与整理,对过去已有的研究作了回顾与总结,并对各时段的研究作了系统梳理。作者在学术界前辈的研究基础上对凉山考古学文化作了进一步研究,提出了东亚大陆“X”形文化传播带的新观点,并讨论了凉山考古学文化圈在东亚大陆“X”文化传播带上的位置。
奇和洞遗址被评为201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是福建省唯一一处年代从新旧时代过渡到新时期时代中期的遗址,具有深远的研究意义。本书以大量图片、线图为主,辅以少量文字说明,形式生动活泼。图鉴收录照片近500张,线图近90张,囊括精美遗物标本225件。将奇和洞遗址3期文化面貌得以全面呈现。
本书是宋庆龄故居、李大钊故居、北京鲁迅博物馆、郭沫若纪念馆、茅盾故居、老舍纪念馆、徐悲鸿纪念馆、梅兰芳纪念馆这八家名人故居纪念馆开展联合展览活动十五年的纪念文集。全书分为含英咀华、展览纪实、个人记忆三个大部分回顾和展示这一富有文化特色的活动。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湖北省考古发掘报告集第6号:湖北南水北调工程考古报告集(第六卷)》共收录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湖北丹江口库区田野考古发掘简报14篇。丹江口库区是长江、黄河流域古代文化相互交流、碰撞、整合的重要过渡地带,考古发掘表明,这里保存着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直到宋元明清的各时代文化遗存。
淇县黄庄墓地Ⅱ区于2006~2007年先后经过两次发掘,共清理清代墓葬1座、西汉晚期至东汉晚期墓葬30座,墓葬出土有陶、铁、青铜等质地的随葬器物。本报告就是上述两次考古发掘成果的总结,对于揭示淇县西部平原地区的汉代墓葬制度具有一定意义。
新峰墓地位于河南许昌禹州,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考古发掘项目之一,2007年6月至2011年5月发掘,共清理战国至清代墓葬551座,其中505座为战国秦汉时期。本报告是对战国秦汉墓葬的报道。这批战国秦汉墓葬可分为土坑墓、砖室墓、砖石混筑墓三大类,出土各类遗物2830件(套)。墓葬分为九期15段,年代跨度从战国晚期至东汉晚期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学术丛书:西方传教士与中国甲骨学》将视角集中于甲骨学草创期(1899-1928)和发展初期(1928-1939)活跃于中华大地的西方传教士身上,研究其甲骨购藏、流布、保存、著录等甲骨学活动及代表著作、学术观点、主要贡献与深远影响等,进而勾勒其甲骨学活动轨迹。同时,从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等相关
《万州大丘坪墓群》是2003—2007年由重庆市考古研究所和万州区博物馆联合发掘的万州大丘坪墓群考古报告。《万州大丘坪墓群》系统地介绍了万州大丘坪墓群战国中晚期至六朝时期墓葬55座,其中战国中晚期墓葬8座,西汉晚期墓葬5座,新莽至东汉早期墓葬20座,东汉中晚期墓葬12座,六朝时期墓葬8座,另有2座破坏严重无法判定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