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术进步面前,普外科作为临床外科的基础学科,同样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由原本的粗放式诊疗模式向细分化推进。随着新设备、新材料、腔镜微创技术和介入治疗在普通外科领域各种疾病中的广泛应用,使得原本疾病种类众多的普外诊疗工作更加多门类化、专业化、复杂化、这势必要求普外科专业细化发展,实行亚专科诊疗。临床实践证明,亚专科诊疗的有
春秋礼崩乐坏之际,孔子仁学提出破解之道,成思想巨擎、世之木铎。这种基于改革的思想对当下转轨中的中国极具价值。仁学首先提出以好学改造美德,纯粹美德无法自立于变动社会之中,美德与恶行混淆不清,唯有与好学、好礼相结合,才能行于当世;然后提出从民免无耻的治理转向民服、民信、民敬、民善的政治改革,使民有耻且格;继而将完备奢华的贵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以150个问答的新颖形式,详细介绍了《周易》的基本知识和现实致用。上编“周易基础”概述了《周易》的作者、问世时代、构成与卦序、象数与义理、占筮法度、解卦依凭等;下编“周易致用”涉及《周易》在历史文化、天文历算、风水建筑、中医养生、修身治国、书画艺术、诗词乐舞以及现代科技等诸多领域的应用。全书提纲挈领
本书作者是国内研究先秦诸子,尤其是老子和庄子哲学的著名学者。本书聚焦于公认出于庄子之手的内七篇,尝试了一种新的解释庄子思想的方式,也是一种新的学术专著写作的范式。作者在对原文精准把握的前提下,深入挖掘了庄子哲学的内在精神,描述了庄子与世道那种微妙的张力。在这种精细的探寻中勾勒出了庄子独特的人格气质和非凡的精神魅力,是一
本书选录了作者近三十年所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尚书》研究”以儒家民本思想为准绳,认为《古文尚书》二十五篇保存了“原始儒家”重民、养民的真精神,并非伪书;“《周易》和《庄子》研究”深入探讨筮占的产生、阴阳二气观念的产生、庄子“通天下一气”等形而上哲学问题,究天人之际,明儒道关联;“《春秋》经传研究”
本书为学术专著,深入探究了“中道论”这一儒家哲学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书中追溯“中”这一儒家哲学重要概念的起源和历史发展,讨论了“中道论”的哲学内涵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分析了其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影响,以及它与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多方面的相关性。书中还对“中道”思维方式与典型的西方传
本书从《道德经》是一部以“道法自然”为公理性假设且具有严密逻辑的哲学著作的视角,对对什么是“道”,如何认识“道”的本质特征(“无”),如何认识并遵从“道”之“无‘为’”与“无‘不为’”准则,如何认识并纠正“不道”等人为行为等问题进行了分析;阐释了《道德经》的自然宇宙观、社会系统思想、认识规律的方法论;讨论了《道德经》的
《庄学研究》深入挖掘庄学思想内涵,分析庄子思想的整体内容及其内在联系、逻辑结构,探究庄学的源流与特性。本辑是第3期,从不同的视角探讨了庄子的处世之道、养生之道及治世之道,辨析了“新子学”的时代价值,阐释庄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如“言意之辨”“天机”“在宥”等,探析庄子思想的现代生机,并使之与当代社会相结合,阐述其对当今社
本书主要讨论金末元初(1220—1300)东平府学和东平学派的情况,对东平府学兴复与发展的背景、过程和原因,府学师生及其学术渊源,东平学派的思想和学术特点逐一进行了探讨,从而厘清金末元初理学发展的脉络,揭示儒学学术思想在这个时期的发展特点。本书资料较为丰富,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多有新见,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
马王堆汉墓简帛自20世纪70年代出土以来,一直是学界的研究热点,其中包含非常重要的《周易》类文献。除了可与传世文献对勘的《易经》及《系辞》外,尚有久已亡逸的《衷》篇等重要的战国作品。《帛书<衷>篇新校新释》采用裘锡圭《集成》版最新释文,在全面吸收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细致的校勘和训释,提出诸多新见解,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