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徐中舒学术思想渊源、流变与转向,史料分类、澄滤与扩充的理论与方法,徐中舒与古史辨的学术互动,徐中舒的古典文献研究,以及其上古民族文化东西二分论之再构、古史分期与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理论研究、巴蜀文化与西南地方史研究等专题,对徐中舒史学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勾连贯通的周密论述与深度发掘剖析。本书是一部深入系统探讨徐中舒史
宋朝尚古学者热衷于金石古器物及其拓片的收藏、鉴赏和著述,形成了集中体现宋朝崇古之风的金石学,深远地影响了当世及后世中国社会文化的诸多方面,如古文字学、书法、绘画、风俗和生活方式。本书以跨学科的方法探究宋朝尚古学者的金石学著述、士大夫的好古生活方式、朝廷仿古礼乐器的铸造以及民间仿古器的普及,再现了崇古之风熏染之下宋朝社会
本书结合了中国古代通史和中外文化交流两个维度,以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发生的文化交流为主线,讲述2000年间的中国历史变迁、中外文明互鉴与融汇,揭示中国在跨文明的互动、互融历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本书吸取最新发现和研究成果,图文并茂,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了解和热爱中国文化,理解中外文化的互动互鉴。
石窟寺是开凿在河畔崖间的佛教寺院,起源于古代印度并在中国发扬光大,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石窟寺艺术。中国石窟寺的开凿从4世纪左右的东晋十六国时期一直延续到14—15世纪的元明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精神文化领域的一个缩影。本书展现了中国各区域石窟寺发现与研究的基本情况以及各石窟寺的时代特点,同时还包括石窟寺的发展历程、区域特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是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集刊,常设中国古代史学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学研究、外国史学研究、历史文献学研究、当代史学评论等栏目,已被收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本书为总第26卷,设立“中国古代史学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学研究”“外国史学研究”“西方史学理论研究
滇池作为云贵高原上面积**的高原湖泊,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同时作为昆明市最重要的水体,承担了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市政生活供水等重要任务。20世纪70年代以来,滇池水质不断恶化,已经由曾经的水体清澈见底、湖底水草丰富,发展为典型的重度富营养湖泊,因此有必要对滇池的整体概况进行了解及分析。本书共9章,以滇池为中心
《边疆考古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辑的学术集刊。本辑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研究论文等24篇,内容涉及中国边疆及毗邻地区的古代人类、古代文化与环境。
本书集中阐释、展现了洛阳考古百年的辉煌成就。本书不仅包括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等国家重大考古项目的丰硕研究成果,还包括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洛阳五大都城遗址、13项全国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21项河南省重大考古发现,以及洛阳在文化遗产、大遗址保护中的成果,这些考古发现和文保成
尼可罗·马基雅维利是意大利的政治哲学家、音乐家、诗人和浪漫喜剧剧作家,也是佛罗伦萨的爱国者、公务员,以及政治理论家。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重要人物,尤其是他所写下的《君主论》一书提出了现实主义的政治理论、以及《论李维》一书中的共和主义理论。本书完整记录了这位政治哲学家从摇篮到坟墓的人生。作者参考了权威史料,将马基雅维利
本书稿为衡阳师范学院编写的第二本同名校本读物,其内容按照校训精神分为厚德篇、博学篇、励志篇、笃行篇,选编了学校“榜样的力量”活动的道德模范、学习标兵、励志人物、笃行先锋四大类型的大学生榜样人物故事,通过学习和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补充,宣传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大学生形象,发挥榜样的影响力,帮助当代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