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充分利用《满文老档》来研究清朝开国时期的历史,为断定当时社会性质,提供了无可辩驳的史料和严密的考证,并全面论述了八旗制度产生的历史条件、具体内容与社会职能,最早对八贝勒“共治国政”制与清太祖努尔哈赤予以详述。此外,书中还对少年天子顺治帝做出了评价。
在宁波博物馆建馆之际创办的,该集刊以“自由思考、大胆求素、传承学术、创新理论”为主旨,以文化的多样性,学术的前沿性和鲜明的学科性,图文并茂,装帧、版式的国际化为特色,自2008年12月始,每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两辑,仍以集刊形式发表当今国内外博物馆领域乃至与浙东文化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努力成为实践中国博物馆科学发
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的“轴心时代”,是了解中国传统社会和思想的关键时期。《最雅的中国:春秋时代的社会与文化》从周族起源、周人建国、宗周覆亡和平王东迁出发,利用文献和考古的“二重证据”,对春秋时代的社会结构、列国争霸、礼乐文明、祭祀礼仪、伦理观念、丧葬制度、民族构成、婚姻习俗和儒家教育等不同侧面进行了系统而又扼要的描述,为读
全书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主编,以口述历史、回忆录的形式,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二十多年间的重大决策和重大事件始末,让亲身经历和见证新中国历史的老领导、老同志追忆细节,收录了陈锦华、王立诚、阎明复、邓力群、苏维民、李雪峰、熊向晖等50余老领导、老同志的回忆录、口述历史,是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资料和宝
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民族艺术的学术专著。本书从中国民族艺术的传统文化论说起,论述了中国民族艺术的特征与符号表达,并依次介绍了书画、民间工艺、雕塑、音乐等几个经典的中国民族艺术的门类。
傣泰民族的起源和演变是国际泰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也是中国地方史和中国民族史、东南亚史、特别是东南亚的泰国、老挝和缅甸的早期历史乃至印度地方史和民族史,以及中国和东南亚及印度民族关系史研究中的热点。本书对有关傣泰民族起源的几种说法一一进行了梳理,不论是“迁徙说”,还是“土著说”都以较为充分的理由,严密的考证明确指出了他们的
屯堡文化是黔中安顺独有的地域文化现象,受到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领域学者的关注。明王朝“调北佂南”“调北平南”“调北填南”引发大量汉民移居安顺,屯堡人将母源地文化移植到安顺的多元文化生境中,在与周边族群的互动中既保持了自身的文化认同,又不断地吸取周边族群的文化养分,建构成独具一格的屯堡文化,较系统和完整地保留
梓潼历史悠久,秦昭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85)置县。文昌文化的发源地七曲山大庙、汉代李业阙和卧龙山唐代摩崖石刻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三百里程十万树”的蜀道翠云廊穿境而过,核工业基地旧址“中国两弹城”和众多的红军遗址使全县形成了“两城、三山、一水”的旅游风景大格局。《梓潼史话》向读者介绍了梓潼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历程,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中国历史十五讲(第二版)》用平易的语言讲述了从盘古开天地至今中国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重点是古代史。十五讲内容包括:文明的起源、朝代更替、汉唐清盛世的透视、古代交通、外来文明、民族关系、古代的政治法律选官制度、农业手工业工商业、军事思想与制度、社会生活、思想演变、文学艺术史学、科学技术、近代历史、共和
民国22年(1933)《昌黎县志》,铅印本,12卷,至今81年。由于历时较长,原书存世数量寥寥,许多史料内容无法为世人所知。而且,由于古文枯涩难懂,繁体字不易辨认,使原县志的文化元素无法广泛传承。《民国昌黎县志校注》对原书进行标点、注释,由繁体、竖排变为简体、横排,通俗易懂,科学规范,为校注版本。对于弘扬灿烂文化,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