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介绍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城市化、机动化过程中大城市综合交通发展面临的重点和热点问题、症结根源与对策建议。全书共分为六篇:高铁枢纽规划与地区开发、公交优先引领与新公共交通体系、机动化及其综合对策、健康城市道路网体系、现代物流业与物流体系规划、人性化城市交通。内容涉及城市与交通发展战略政策、规划设计、管理治理等方面
本书以我国城市快速路大量实际交通流检测数据为基础,研究了城市快速路交通流运行特征及其管理控制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城市快速路交通流基本特征分析、常发性独立瓶颈(汇入区、汇出区、交织区)交通流理论与失效分析、多瓶颈关联区段交通流理论及拥堵演化分析、快速路宏观交通流理论与仿真、快速路微观交通流理论与仿真、城市快速路通行能力与服
本书为《汽车机械识图(第3版)》(AR版)(附微课视频)的配套习题集。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制图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正投影法的基本原理、立体的投影、轴测图、组合体、机械图样的基本表示法、标准件与常用件、零件图及装配图。
本书依托交通运输部建设科技项目《四川藏区高海拔高烈度条件下公路建设减灾关键技术研究》(2013318800020)、《汶川地震公路震害评估、机理分析及设防标准评价》(200831800098)、四川省交通运输科技项目《板裂千枚岩岩体结构特征及边坡灾害控制技术研究》(2015A1-3)的研究成果,介绍了锚索框架梁加固公路
本书对市场导向动态列车运行图协同编制理论及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即第1章,提出了市场导向动态规划型铁路货物运输组织模式的内涵,并深入研究了其运输组织方法。第二部分即第2章,构建了市场导向动态列车运行图协同编制管理机制,提出了全路列车运行图编制管理中心的职能设置、机构设置方案构想。第三部分
轨道交通振动环境影响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是列车运行的源强特性研究。这通常是通过对车辆-轨道藕合动力学的分析而获得的。车辆-轨道藕合动力学的研究已有百年历史,本书是在无限-周期结构的理论框架内,将北京交通大学轨道减振与控制课题组对此问题的长期研究成果进行汇总。本书首次公布曲线轨道车辆-轨道楠合动力学空间解析方法的研究成果,以
本书针对开挖公路岩石边坡减灾问题,分析了开挖岩石边坡卸荷力学行为,构建了开挖岩石边坡结构面蠕变力学模型、顺向坡屈曲破坏模型、反向坡弯曲折断模型和切向坡楔形体破坏模型,提出了公路岩石边坡追踪断裂稳定分析法和疲劳寿命预测方法,基于物元可拓模型建立了公路岩石边坡地质安全评价理论,研发了公路岩石边坡破坏面锁固技术、边坡格构-锚
本书从微观的行驶车辆交互行为入手,探讨宏观车流运行的动态特性,建立车流模型,提出并建立车流有序化组织理论与控制优化方法;系统地阐述行驶车辆行为模型、车流态势特性及感知方法、车流演化机理与稳定性分析、路网车流时空特征信息数据平台、车流有序化组织理论、车流运行控制优化方法及其系统仿真分析。本书的特色是所建立的模型和技术案例
本书是关于沥青铺面工程层间特性的专著,较系统地介绍沥青铺面工程层间特性理论计算与试验研究的**研究成果。首先,介绍国内外关于沥青铺面结构层间特性的研究现状,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然后,分析层间接触状态下的沥青铺面工程结构静动力学行为,阐述法-切向荷载作用下的层间黏滞剪切特性并构建其力学模型,揭示界面性质、界面状
我国幅员辽阔,地热和地下热水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西藏、云南、新疆、四川、福建沿海等地。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高地热高地下热水地区陆续出现了多座高地温隧道,遇到了诸多设计、施工难题。本书系作者团队近十年来从事高地温隧道修建关键技术研究的成果总结,阐述了高地温隧道施工期温度场演变规律及预测方法、支护材料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