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结构与中西传记史学观念之异同:司马迁与普鲁塔克传记史学观念之比较》运用中西比较和跨学科的方法,从中西早期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和生产方式出发,对中西早期不同文化结构和史学观念结构进行探讨;以司马迁和普鲁塔克作为中西早期传记史学观念的代表和典型,从中西历史进程、史学史以及历史理论与传记史学理论三个维度,对中西早期传
本书分为本刊特稿;孙奇逢研究;专题研究;文献研究;读史札记几部分,主要内容包括:18世纪中国的反正统政治思潮、孙奇逢学术思想研究的几个问题、从《理学宗传》到《明儒学案》——“以经学济理学之穷”视角下学案体史籍初论等。
本书结合气候、地理、环境变化、历史、考古等多个学科知识来分析了丝绸之路沿线游牧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动力,特别作为游牧及游牧经济发展的首要工具马的驯养、马车的起源和发展历史,结合众多资料确定了游牧经济的起源地,以及游牧经济发展各个阶段的情况。丝绸之路沿线的人群在红铜时代和青铜时代的迁徙、商品的运输和贸易情况,中亚东西部及欧亚
运用石刻墓志探讨中古史是新世纪以来中外学界的新动向,并成为学界前沿研究的强力推手。本书利用新出土的和唐代东亚历史关联的石刻墓志,探讨唐代东亚三国,即唐、新罗、日本交流涉及问题,也牵涉入唐高丽、百济移民在唐生活的诸多课题。内容有中、韩、日学界关注的唐人墓志中"日本"两字的解释,日本遣唐使随从井真成墓志、入唐百济人祢氏家族
王川主编的《晚清民国政治经济与区域社会研究》以晚清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教育与边疆文化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严谨而细致地分析探索晚清民国时期的历史真实,同时包含了对区域社会史的关注。在许多学术问题上提出了有价值的观点,丰富了中国近现代史领域的研究成果,也将促进该学科学术的发展。 本书可供历史学专业研究者及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以严中平先生为组长的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组编辑、出版了一套《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以下简称《丛刊》)。这套《丛刊》包括八种资料:*种:《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严中平等编,1955年出版。第二种:《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辑1840-1895》,孙毓棠编,1957
本书是著名民族史专家杨学琛先生生前发表的论文合集,反映了杨先生在清代民族史、满族史及民族关系史等方面的重要观点和独到见地,其中多篇论文在当时产生过很大影响,引起广泛关注,获得高度评价,并保持极高的引用率,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学术指导作用。
《民国研究》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史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专刊,主要刊载关于*时期(1912~1949)相关史实与理论的研究文章。现为CSSCI来源集刊。本辑(第29辑)收录的论文主要讨了企业管理、农民抗税抗捐、慈善、婚姻、高校内迁、保甲制度、国民兵*制度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视角独特,史论结合,极大地丰富
本书紧紧围绕西安事变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以时间为线索,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西安事变爆发的背景、经过、处理过程以及其中各方的矛盾和态度、事变的影响等。本书依托详实的历史资料,对西安事变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力图为读者呈现真实、全面的西安事变。
《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调查研究》从国际关系视角探讨了冷战结束以来的世界文化格局,借鉴跨文化交流学和国际传播学理论,根据中国国情,针对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提出了理论框架,创建了评估体系,设计出包括50多个问题的针对美国、德国、俄罗斯、印度、日本、韩国、越南、印尼的《中华文化印象调查》问卷。通过国际抽样调查公司运用网络"在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