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微观基础,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基础环节。面对社区治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社区共治是社区治理的发展方向。本书引入网络有效性分析视角,致力于对中观层面社区治理组织间网络结构和互动关系的考察,并提出了对社区共治网络有效性的过程性解释框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基于网络生成、互动和统筹
本书2022年收集整理了收录了区委统战部门、区法院、区农业农村局、区卫生部门、区团委、区双拥、区供电及部分乡镇等单位稿件,通过编辑修改,查档校对形成了本书,该书约25万字,比较全面地记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洪泽相关部门在农村、统战、法院、共青团、供电、乡镇发展等方面的探索及成绩。
随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状况的改变,近年来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问题和行为问题逐渐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为此,本辑收入了六篇文章,从政策措施、专业服务等方面探讨儿童、青少年的问题,并就其风险预防、服务创新等提出相关建议。此外,社会工作的督导、评估作为社会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证服务质量和提高社会工作专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与
本书收入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160余篇,均为已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马克思主义领域重要期刊发表的研究成果。这些论文主要由韩庆祥、张占斌、牛先锋、陈曙光、辛鸣、王中汝、黄锟等20余位学者撰写。全书分为6卷,分别为第一卷
本书在社会学范畴的认同理论基础上,以制度认同为核心概念,以司法的社会认同要素为分析框架,将中国司法置于社会结构转型的历史背景,结合司法公信力普遍失落的现实,论证司法社会认同机制正在经历的变迁。本书从普遍性角度提炼司法认同的一般规律,同时立足社会特殊群体,分析影响其司法认同的一般规律,有助于反思当下司法制度存在的问题,深
本书系统梳理了西方政治思想中理性主义传统的起源和流变。作者把理性主义的基本特征概括为本质主义和逻各斯中心主义,认为理性主义体现为对普遍性、永恒性和确定性因素的关注。西方思想的这样一种特质,带来了近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和物质文明的巨大进步,也深刻影响了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内涵。在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方面,西方近现代政治理论高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是联合国系统内最早常设的专门机构之一,是各成员国讨论粮食和农业问题的国际组织。自1945年10月16日成立至今,粮农组织在提高人民的营养水平和生活标准,改进农产品的生产和分配,改善农村和农民的经济状况,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并保证人类免于饥饿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本书系统介绍了粮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宗旨
本书以秦汉考古资料为基本参考,结合文献等资料,运用考古学及相关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从多个方面对秦汉时期家庭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和分析,探讨了与秦汉家庭有关的构成内容、内部关系、家庭保障、日常生活物质内容、精神信仰、对外交往及特殊内容等,分析了秦汉时期“物宜人和”的家庭特征,阐述了家国一体的关系和家国情怀的内涵,从考古学的
本书以长三角区域的新生代农民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长三角地区9个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社区的实地观察和113位务工人员的半结构访谈,从多方面呈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居住现状与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入剖析身份与居住权、公共住房的制度困境以及城中村改造与社会治理逻辑等问题,寻找居住困境背后的结构性原因。
华人下南洋,在南海周边的东南亚地区进行移民和生活至少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为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中18—19世纪在今天印尼的加里曼丹岛(婆罗洲)西部的华人社群更是开创了华人海外社会的新阶段。他们创立了自己的多个政权实体,包括兰芳公司、大港公司、三道沟公司,等等。 这些公司具有政治、经济、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