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不满足于对国外某家某派观点的单纯介绍,而是基于自身的判断,对这些观点有取有舍,并重新界定辩证法、经验、精神等关键概念,对黑格尔与现代性的关系、德国古典哲学的特质与思想史地位等问题提出作者独立的见解,堪与西方学者进行对话。
斯蒂芬·穆勒-多姆经过多年深入调研,亲自采访了哈贝马斯,以及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的各种人物,为读者奉上了一部传记大作。它是首部全面记录这位当代富名望的知识分子生平的作品。以相关历史事件为背景,本书既记述和探讨了哲学反思与知识分子介入的相互作用,亦探索并展现了个人生活史与作品史之间的关系。 本书清晰地勾勒出
康德曲行认知条件认为任何认识都需要一个对象以某种方式被给予;我们的心智是接受性的而不是生产性的,所以,感性直观的形成基于对象的一个触发,最后,感性直观需要知性自发性的协作来形成对象的认识。这一点对中国人的观念转变具有很强的启示,因为中国人的社会观念以平均的方式存在于个体意识之中,强调个人观念形成直接演绎于集体观念,而不
现代性与主体的命运(守望者)
(1842/43)为谢林晚期哲学的代表性作品。谢林晚期哲学十分重要的贡献在于区分“肯定哲学”和“否定哲学”。通过对整个近代理性进行批判式的范围划定,考察其历史性处境和效用,谢林尝试为理性重新赋予合法性,极力克服形而上学自开端以来就包含在自身中、并在近代哲学中达至顶点的虚无主义倾向,从而通过回溯哲学的开端来拯救哲学自身。
《德国哲学》是由湖北大学哲学学院主办、湖北大学德国哲学研究所协办的专门研究德国哲学及相关问题的学术性刊物。刊物实行规范的审稿制度,由编辑部对稿件进行初审,并分配给专家匿名评审,择优录用。《德国哲学》从1986年至2001年由张世英先生任主编,洪谦先生、贺麟先生和熊伟先生为顾问,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共联
本书稿约20万字,是一部关于俄国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普列汉诺夫的社会主义革命思想的研究著作。书稿共包括七个部分。导言部分是关于普列汉诺夫问题的研究综述,*章详尽阐述了普列汉诺夫所处时代的国内外形势以及他的社会主义革命思想的理论渊源;第二章至第五章是本书稿的主体部分,对普列汉诺夫人生轨迹中不同时期的社会主
尽管福柯很少言及他的私生活以及私生活与学术的关系,但是在他晚年他一改这种态度,转而开始谈论生存美学,其中生活和工作是合二为一的。对此,作者认为,这些矛盾使得讲他的作品和生活联系起来成为了可能。在探讨福柯的复杂的学术和政治生活,以及这些东西如何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反映的过程之中,本书作者描述了一位活生生的福柯:他是一个精明的
《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及相关对象》(1809)是谢林生前*后一部正式发表的哲学著作,也是“前期谢林”和“后期谢林”的决定性的分界点。 在此书中,谢林试图通过“存在-存在者-存在的根据”的区分为人的自由提出一个新的形而上学奠基。在这个过程中,谢林的关注点逐渐从“人的自由”转移到“上帝的自由”,由此开启了通向他的后期哲学的大
他的存在先于本质他人即地狱的名言众人皆知; 他是一台写作机器,为写书注射致幻剂、兴奋剂; 他把存在主义哲理带进了小说和戏剧创作; 他偶然的风流韵事与必然的爱情让人唏嘘…… 《萨特》揭示出与这位文学、哲学巨人的思想发展紧密相关的语境。阐明了萨特是如何被某些当代事件所改变的,其中尤以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历为甚,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