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专注于东周时期郑韩文化考古学研究的专著。作者以郑州地区的郑、韩两国都城及墓葬材料为核心考察对象,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两国的疆域进行了细致的动态分析,并深入探讨了郑韩故城的形制、布局及其特征。书中对郑州地区东周时期的墓葬进行全面研究,包括墓葬的分期、等级、器用制度和丧葬习俗等,揭示了郑韩墓葬的显著特点及其发展变
本书是罗二虎先生关于美术考古方面研究的论文集。论文主要集中在汉代美术方面,涉及画像石墓、画像砖墓、画像崖墓、画像石棺、画像石阙、钱树、早期佛像等。对于画像墓的墓葬年代、类型、发展演变、墓葬制度、墓主身份,图像的内容、分类、主题、艺术风格、雕刻技法、丧葬观念与升仙信仰等都进行了探讨。此外,还涉及世界旧石器时代美术考古新发
《边疆考古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辑的学术集刊。本辑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研究论文等25篇,内容涉及中国边疆及毗邻地区的古代人类、古代文化与环境。
本书是对深圳地区东江纵队红色文化的梳理与解读,全书分为研究编和名录编。研究编考辩了诸如“革命文物”、“红色文化遗产”等本书的基本概念,并试图运用文化遗产学的相关理论,对深圳地区的东江纵队红色文化遗产进行整体分析讨论,并给出活化利用建议。名录编则按照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条列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舞钢大杜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土的遗迹与遗物,其中遗迹单位101个,包括灰坑71个、瓮棺18个、窑址5座、房基5座、沟2条,以及丰富的陶、石、骨器等遗物。遗存年代相对集中,文化性质比较单纯,属于王湾三期文化煤山类型。从早、晚两段遗存的分布变化情况分析了聚落的发展演变过程。舞钢大杜庄遗址较为单纯的王湾三期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由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共同合作的项目。 米家崖遗址是黄河中游一处重要的古文化遗址,遗址年代从早到晚基本上可划分为两大段时期,一是为半坡文化晚期遗存,二是为客省庄文化遗存。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米家崖遗址及其出土陶器、骨器、石器、玉器及少量的玉器、牙器等,除了陶器之外,骨器的制作
本报告是重庆三峡库区丰都麻柳嘴遗址的考古发掘专题报告。2002年和2004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现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丰都县文物管理所进行了发掘工作,共发现四个时期的遗存,其中商周和宋元未发现遗迹现象。通过对该遗址唐代和明清两个不同历史时期遗存的发掘与研究,共出土遗物100余件。分布面积大、遗物较丰富的麻柳嘴
本文对海岱地区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到春秋时期的社会发展进程做了长时段梳理。从这种长程的梳理中可以发现海岱地区的发展可以明显分为两个阶段,岳石文化二期之前即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四期之前,海岱地区基本保持独立自主的发展状态。而之后海岱地区的文明化进程被逐步改变到中原为主的文明化进程的轨道。海岱地区最早成为华夏的一部分。本书的
中国考古已从落后而居世界前列;同时,西方常有学者怀疑中国宗教的存在,其实宗教美术考古资源非常丰富。该成果体量大,可以全面反映考古成果,从而为宗教、美术,以及交叉学科研究提供理论张力和空间。 该成果有考古报告、研究文献(含学术关注度表)和遗存年表三大块,在完整性上很突出:首先,有着完整的信息资源。努力穷尽所有考古报告信息
大园子墓地位于云南省师宗县漾月街道新村社区,是滇东高原上一处规模较大的青铜文化遗存。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项目“秦汉时期西南夷地区考古发掘与研究”的具体实施内容之一,对大园子墓地的发掘取得重要收获,清理西南夷墓葬400余座,出土铜器、玉石器、陶器等各类随葬品600余件(组)。此项发掘及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