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博物馆馆藏青铜器保护修复研究》针对荆州博物馆馆藏青铜文物保存现状、损坏因素,采取相应的保护修复技术,对文物材质分析检测,将文物材料的成分、结构及劣化机理研究与文物修复工艺相结合,"对症下药"或者多种方法"交叉使用",运用科学检测的手段,保障保护修复技术路线的科学性及可操作性。
本书从权衡器具设计史的视野纵向考察各类传统权衡器具的盛衰消长,把中国传统权衡器具分为“衡范式”和“秤范式”两类设计范式,通过对不同时期权衡器具典型设计范式的比较分析,探求中国传统权衡器具设计从“衡范式”向“秤范式”进化的历史轨迹,厘清传统权衡器具演化的历史进程与一般规律。以设计艺术学基本理论横向研究传统权衡器具的设计特
《楚都丹阳探索》在全面汇集、整理己有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考古工作的**成果及**出土文献,分别从文献、考古、地理、事件和吻合度等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了楚都丹阳所在,并用考古和出土文献的新材料、新成果加以验证。进一步探讨了楚都丹阳的变迁过程以及与楚国历史发展、民族融合、文化演变和地理环境等各
史前考古文集
中国玉器概论
本书以陕西商周青铜器为研究对象,根据地缘文脉及时代特征进行科学系统的类型整理、艺术分析与客观描述。运用文献典籍、图像资料,结合“二重证据法”和多元方法论,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陕西商周青铜器的艺术源流、纹饰种类、风格特征、象征寓意、文化内涵、表现形式以及当代设计转化作了较为全面的阐释,汇集了当代设计领域关注的商周青铜艺术
阳翟故城位于河南省禹州市钧台街道办事处八里营村,是一处先秦至金元时期的遗址。2006~2007年配合南水北调工程进行了考古发掘,揭露面积8046平方米,遗存以金元时期为主,并有少量西周至汉唐的遗迹、遗物。共清理墓葬、灰坑、窑、井、灶、路、沟等各类遗迹1000余处,出土陶、瓷、铜、铁、玻璃、骨、石器及钱币等遗物近2000
2012年8月~2013年4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海淀中坞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明代墓葬32座,清代墓葬86座和清代窑址7座,以及年代不详墓葬22座,其中包括迁葬墓1座,火葬墓1座。明代、清代墓葬及清代窑址都曾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保存较差,出土随葬品也比较简陋。墓葬出土器物包括陶器、瓷器、玉器、料器、骨器、玻璃器、金器
《忠县邓家沱遗址与渔洞墓群》是长江三峡工程文物保护项目——忠县邓家沱遗址与渔洞墓群的考古发掘报告。上编邓家沱遗址报告了一批新石器、商周、秦汉、六朝、唐宋、明清等时期的考古资料;下编渔洞墓群报告了一批汉至六朝时期的墓葬资料。丰富的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遗存对研究本地区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性质、文化发展序列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提供
辉县路固汉墓群,是配合南水北调发掘的一处自西汉晚期到东汉中晚期的汉代墓地。共清理两汉时期墓葬140余座,出土铜镜100多面,其他铁器、银器、陶器、玉器等3000余件。这批资料,均有明确的考古背景,如出土环境、出土地点、共存遗物等,是不可多得的一批汉代墓葬资料。对这批汉墓资料的整理研究,可对豫北地区汉代墓葬制度研究提供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