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六位国际学者的专题文章,讨论土地市场、产权、土地利用管制、耕地保护、征地、土地增值回收、房地产税及住房与土地政策等方面的问题,旨在帮助读者了解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土地管理制度经验及其对中国土地政策改革的启示。
本书内容涉及管理学、制度经济学、制度设计等方面的进展。提出了发生行为的三个必要条件:效用、资源、机会。本书还提出了测量效用的实用方法,即交换效用法;提出了在制度设计中起重要作用的心理成本的概念及测量方法;提出了制度设计的符号系统“孙氏图”,发现了生产制度的孙氏图结构不同则其自发均衡点的偏离倾向不同,而通过企业之间的兼并
本书回顾中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变迁,遵循共享发展理念设计统一养老保险制度模式,该模式取消城乡户籍和职业身份的界定,在参保人群、参保方式、统筹层次、政府责任、领取年龄、保障水平方面实行全国统一,提出尽快完善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办法、制定统一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建立长效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提高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层次等措
本书立足系统工程的思想、理论和方法,综合产业生态学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与系统理论的研究成果,提出“能源重化工产业集群生态(绿色)集成制造系统”(EHCIC-GIMS)的概念,并对EHCIC-GIMS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梳理与创新,致力于构建从概念、基本理论到技术方法系统的研究体系。对应内容包括:从哲学层面论证了EHCI
2019京津冀协同发展报告
后福岛时代,核电的发展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邻避效应”是核电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挑战。随着公众环保理念和维权意识的不断提升,公众在面对核电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会考虑核电项目所带来的环境和健康风险而出现不同的心理反应,并做出不同的风险应对行为决策。本书将公众的核电项目风险应对行为分为积极应对行为(风险信息搜寻行为和
本书总结了当前国际上海外耕地投资及其模式,基于粮食安全视角对全球耕地资源丰沛国的耕地保障程度及海外耕地投资东道国的投资潜力进行了评价;在分析中国粮食安全现状与保障手段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国的海外耕地投资状况与特点以及中国企业海外耕地投资的风险与防范,并以中国在柬埔寨的耕地投资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针对中国海外耕地投资区
本书旨在构建住房支付能力框架体系,从而为研究住有所居问题提供理论工具。第1章和第2章研究影响住房支付能力三因素(住房成本、非住房支出和收入)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第3章研究个别家庭支付能力度量、不同家庭居住贫困加总;第4章基于住房支付能力理论探讨合理房价;第5章提出提高住房支付能力的政策建议。
本报告是由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研究理事会的下属委员会组织的两次研讨会的总结,与会者评议并评估了页岩气资源开发所带来的风险水平和类型,以及现有的治理程序和机构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来应对这些风险。
本书基于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和旅游学等理论与方法,从中国出入境旅游演化特征出发,考察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出入境旅游的长期影响,并从双边旅游流对双边汇率波动的反应角度分析中国出入境旅游的人民币汇率弹性,为评估中国出入境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汇率冲击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