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史学》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辑的学术刊物。本辑设百年影像、舆图探究、文化遗产、社会政治、学术动态5个栏目,对近代以来以北京为核心的历史影像、舆图及其相关问题、文化遗产保护、清代以来的社会政治生活和文化教育相关问题、当下北京史学术动态展开研究。全辑突出了近代以来技术进步前提下,北京社会发展的多面相,既挖掘和保存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文本研究,包括综合前人意见确定竹简编连,疏通简文大意,参考竹简形制和字迹特征,恢复每篇简文原始的篇卷状态等。下编为综合研究,结合传世文献的相关记载,对简文涉及的深层问题进行探讨,分为“上博儒籍与孔子”“上博儒籍与‘七十子’”和“上博儒籍与儒学文献”三个主题,发掘上博儒籍提供的新信息,探讨儒学文
南开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办的《南开史学》初创办于1980年,由著名史学家、原副校长郑天挺先生主持,发行15年,于1995年因经费问题停刊。该集刊发行期间,因其刊发论文的高水平,引起全国史学界甚至国际史学界的瞩目,为南开大学、南开史学的发展带来极好的声誉。《南开史学》以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为主,以考古学与文物研
本集刊自2015年改版后为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方面的综合集刊,服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作为语言文学方面的综合性学术集刊,收录的内容涉及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属的各二级学科的内容,包括语言研究、文学研究(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和外国文学等)、文献学等,此外还有书评等内容。主要刊登中国语言、文学等各学科的最新
牛津大学理论物理学荣休教授弗兰克·克洛斯以战前的纳粹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随后的冷战为背景,追溯了英国核计划中的重要人物鲁道夫·派尔斯如何将福克斯带入他的家庭和实验室,最终却遭到背叛的故事。克洛斯将叙事的重心放在福克斯在伯明翰、洛斯阿拉莫斯、哈韦尔的三个时期,它们分别代表了他间谍生涯的起步、高潮和结束。福克斯的政治理念
本书以“国家—民间”关系为主线,探讨近代以来社会转型对传统农区村落文化共同体演变产生的影响;探讨村落场域中,文化“主体”的适应性反应以及文化主体行为模式的改变导致的村落文化共同体变动机制;以一个传统农区典型村落百年变迁为个案,考察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在场与村落文化主体行为模式的变化情况以及村落文化共同体的解构与重构历
《东亚文明》是由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办的学术集刊。本书为第3辑,分为先秦考古、历史时期文物考古研究、区域历史文化、域外遗珍、科技考古、考古学史、博物馆与文化遗产保护、田野考古报道8个部分,内容涉及商周青铜器纹饰、良渚文化北进、丝路背景下的茧形壶源流、明代陶瓷艺术与文人风气、玛雅文明与中华文明的比较
塔铭,是僧人的葬塔铭文,以撰述生平事迹为主,属于传记文学。本书以塔铭为研究对象,不仅整理、辑录了隋唐五代僧人塔铭文献400余篇,还对其中留有书家姓名的塔铭做了梳理与统计工作。本书一方面深入探讨了塔铭的生成演进规律,研究隋唐五代塔铭的文体特色与文学审美特征;另一方面,又从社会文化、历史、书法美学等方面解析塔铭与社会风气、
本书针对考古遗址公园边界划定、空间结构布局、遗址展示、管理运营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针对统万城遗址实际状况重点提出了考古遗址公园弹性应对发展不确定性、景观安全格局建构、空间叙事遗址展示、景村协同等规划策略。书中运用考古学、历史学、城乡规划学、文化遗产学多学科融贯的研究思路,实现了文献整理及现场调研相结合、定性与定
本书分为文明传播、文献天地、汉学人物、马可波罗研究、艺术史苑、研究综览、基地纪事等部分,收录文章18篇,包括《欧洲文明里的中国特性》《日本汉诗的去中心化趋势及异质边界》《马可波罗所记中国的摩尼教、佛教和基督教》《韩朋溯源(下)》《吴大徵甲午战争期间致汪启信札简释》等,字数约4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