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浙江大学通识核心课“清代文化史”的教学讲义编写而成,试图以“长时段”的研究视角,用浅显直白的文字,简单介绍清代皇权权限、八旗制度、内阁与军机处的关系、地方社会的管理、科举取士与地方士绅权力性质、司法检验与司法正义、财政与军事支出、妇女权益与社会地位及旗人特权与社会地位的变化,借以探讨清朝至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军
《20世纪中国历史学(修订版)》系探讨20世纪中国史学演变的专门之作。全书以史料派、史观派的分野作为内在线索,将百年中国史学分为19001929年、19291989年、19892000年三个时期,从问题出发,以新史学与新汉学的百年轮回为主线,主要立足于这一时段各派史家对史学内涵的不同理解,以及由此造成的理念、方法、门径
《新史学》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组织策划,着眼于从方法论角度把握史学发展的前沿,努力探索史学创新的道路。本书是第16卷,主题为“历史的尘埃:微观历史专辑”,聚焦于“微观史”,分为四个主题:“历史尘埃下的个人”“小人物的生存之道”“信仰的力量”“争夺城市空间的搏斗”,共计11篇文章,其中不乏名家作品,如罗新《崔巨伦其人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天柱:一个文化边陲的内地化轨迹及其历史逻辑、“峝苗砥柱”:一个地方俗语词的历史地理内涵、远古神韵:从考古遗存看史前至秦汉的天柱早期文明、土著与王朝之间:中古天柱史迹及其后世影响、从卫所到县治:近古天柱内地化的定局跃迁等。
汉唐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今日丝绸之路研究的重镇。本刊的重要学术价值在于为古都西安接续国际学术界百年来丝绸之路研究的学术传统和热情,搭建新的学术平台,为推动丝绸之路研究尽绵薄之力。同时也在认识中华文明融合外来文明成份的基础上,揭示外来文明中所融入的中华文明成份,推动各界对丝路上的多维交流史形成更为客观的认识。 本刊
本书由三峡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省三峡文化研究会主办,定位于挖掘三峡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领域包括三峡历史文化、三峡区域经济,内容涉及三峡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的相关学术成果。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历史文献法、田野调查法、跨学科交叉研究法等。本书选取稿件唯学术标准,奉行开放性编辑方针,专题论文、问
本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新中国监察公共政策深受传统“监察”思想影响;当代中国政治协商公共政策深受传统“谏议”思想的影响;当代中国“基层民主自治”公共政策深受传统“施仁政”思想影响;当代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公共政策深受传统“重民生”民本思想的影响;当代中国扶贫公共政策深受传统“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影响;当代中国和平
所谓古玺文异释,即众家对某一玺文“形、音、义”等方面存在多种解释;每一释说都代表着一种已识字与未识字在认识方面的可能性。本书共分七部分。绪论及第一章主要就古玺文研究现状、“玺文”定义等学术史及基础概念问题进行梳理;第二至六章选择异释较多的五组战国古玺文加以探讨,在前辈学人的研究基础上,运用二重证据法、字形比较法、偏旁分
本书从古希腊罗马的东方猜想出发,细述了罗马教廷与中国的早期接触、马可·波罗及同时代人对中国事情的细致讲述、文化复兴至大航海时代的东方印记、16-18世纪传教士对中国的介绍和欧洲汉学的兴起、中华文化对启蒙运动及欧洲社会各方面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了19世纪以前西方文明对中华文明的接触、认识和了解,细致而深入地
《唐宋历史评论》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的以唐宋史研究为主的专业历史刊物,以关于唐宋历史的专题研究与评论为特色,主要刊发问题导向的关于唐宋历史专题研究论文,以及以梳理唐宋研究学术史为目的的专题述评和书评。文章类别包括论文、书评、序跋、读史札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