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柏拉图、康德和马克思为核心,以“自然”“美”“艺术”为关键词,在对西方哲学从古代的“神”“理式”“技艺”到近代的“人”“劳动”“艺术(美的技艺)”的逻辑转换的阐明中,将西方美学和艺术理论的发展尽可能简明地揭示出来。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对马克思本人的美学艺术思想进行文本学的综述性研究,另一方面也对马克思的美学艺术思想
本书是国内部系统地以马里翁为中心梳理当代(1980年以来)现象学进展的研究性专著。作者试图表明,马里翁的充溢现象学不仅可以从今天的视角去统摄几乎整个当代法国现象学的进展,而且进一步提供了一种新的更有解释力的关于主体与现象关系问题的解决路径。此外,它还可以从我思阐释史的角度,将法国笛卡尔主义传统也纳入现象学运动。
推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必须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实现认识论研究范式的转换,特别是转换认识论的研究视角,从主体方面看认识,具体地考察认识活动中主体对客体信息的接收和加工方式;转换认识论研究的思维模式,以主体为轴心审察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着力探讨作为知、情、意有机统一的主体性结构在认识活动中的展开和在认识结果中的投射;转换认
养一只不拆家、不乱叫、不随处大小便、不护食、不狂奔、不打架的狗狗,是一种什么体验?你的爱犬也可以如此听话,本书从狗的基本生存守则和社交守则入手,让你了解狗行事的底层逻辑,从根本上让狗顺从、听话,成为贴心的小天使,而不是糟心的小恶魔,让你真正体验与狗一起的快乐生活。书中教你读懂狗的微表情,从实景案例中解析不同性格狗的行为
本书是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举办的讲座哲学的星空季的基础上整理汇集而成的。本书分别阐述了阅读《资本论》的难度和门槛、斯金纳的技治术、实验哲学的兴起及其意义、批判性阅读与写作、道家的自然观念、生命复制的两种含义、罗尔斯的公平的机会平等思想、民法典与中国社会的伦理走向、格义之广狭二义及其在佛教中国化中的历史作用、中国哲学形上
本书是对方法论理论探索的新尝试。本书结合当下时代背景,以古往今来中西哲学、科学、社会学中的和谐思想为基础,从方法论的高度提供实现和谐与协调的方法指导一协举方法论。协举方法论的提出具有多层次、多领域的重要意义:揭示辩证方法论中的和谐原则,用从"二"把握互补、从三辩证矛盾的思维来全面构建立体的方法论,补充、深化了唯物辩证法
亚当·斯密在今天以“现代经济学之父”广为人知。不过,他也是杰出的哲学家,对“人如何过上良好生活”这一经久不衰的问题尤为关注。作为西方学界知名的亚当·斯密研究者,莱恩·帕特里克·汉利教授用简明扼要、风趣而发人深省的文字,逻辑严密地展现了斯密对如何过上良好生活,以及如何养成“优秀而可敬之人格”的思考与建议,为我们理解斯密关
本书在深入研读贝格尔职业生涯尤其是后30年间所发表的重要宗教学英文著述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旁及西方宗教学界其他名家如布鲁斯、英格尔哈特、卡萨诺瓦、柏拉克等在相同问题上的观点和看法,对贝格尔的宗教思想尽可能做出系统、深入的研究和公允评价。本书立足他早期世俗化命题证明的思辨策略分析、中期证伪该命题的事实证据归
《印度心灵哲学论稿》针对国际学界古印度心灵哲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努力用标准的心灵哲学解读框架予以解读,并构建其学科体系。《印度心灵哲学论稿》由三篇十八章构成。前面两篇在考察古印度心灵哲学的一般进程和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古印度心灵哲学特别是佛教心灵哲学的心理类型学,对其在心理大发现、心理地理学、心理标准论、心理结构论等方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1807~1851年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活动,内容上涵盖了这段历史的各个方面。新教传教士的宗教活动,他们在中外关系中的作用,他们从事的医疗和教育活动,传教士与西学的传播,传教士与近代西方的中国学等方面的诸多问题,都在本书中得到了专门而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