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对天津市蓟州区盘山全境摩崖石刻的实地田野踏查,在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力图真实记录盘山摩崖石刻的分布情况和保存现状,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历代盘山史料分别对石刻加以著述著录,介绍盘山摩崖石刻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以期厘清历代盘山摩崖石刻的发展脉络,并**限度彰显其文化价值。
2013~2019年,为配合“成都体育中心升级改造项目”的建设,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位于成都市青羊区东华门街西侧的成都体育中心内外场区域开展了考古发掘工作,揭露出大面积的明代蜀王府遗址,并且出土了大量明代瓷器,为研究明代蜀王府的物质文化面貌、探索明代宫廷陶瓷史提供了极其可贵的实物证据。本书精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瓷器标本19
寨堡是古代先民为抵御外敌侵犯而营建的防御性聚落,具有高墙厚筑、环形设防等特征。本书从历史地理学视角,以正史、方志、文集、奏议等资料为基础,重视文物普查、碑刻等资料的运用,并辅以大量的田野调查,对寨堡产生的历史背景、时空分布的规律、选址特征、类型、管理模式等方面展开深入分析,并将四川寨堡与陕西寨堡进行对比研究,以期加深对
《民国研究》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办的专业性学术集刊。1994年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后,即邀请国内外数十位专家组成编委会,以著名民国史专家张宪文教授为主任编委,开始出版《民国研究》,为海内外学者提供了一个学术研究和学术讨论的园地。《民国研究》为CSSCI来源集刊,主要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长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带青铜时代的墓葬。全书总结了长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带青铜时代墓葬的发现和研究概况,并根据墓葬的构筑特点和存在方式不同,将该地区青铜时代的墓葬划分为洞穴墓、石棺墓、石棚墓、积石墓、大石盖墓、封石墓、土坑墓、瓮棺墓八大类别,对各类墓葬的分布范围、内涵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在墓葬分类的基础上对
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是我国水下考古配合港区基建、多种物探技术灵活运用的一个成功范例,同时也是我国“甲午沉舰系列”**水下考古调查项目。2014年调查工作启动并确认了沉船的位置及保存状况;2015年开展大规模水下考古调查及试掘工作,确认了沉船的身份为清北洋海军致远舰;2016年确定了沉船的详细保存状态并进行了水下保护工作。
本书以“中国故事的跨文化对话”为逻辑核心,通过理论梳理、案例验证、实证研究,重点回答中国故事的跨文化对话理论基础、价值矩阵、话语场域、生成路径、互动机制等问题。本书共分为五章,从主客体、路径、策略等多维度展开研究,构建了系统性的中国故事跨文化对话闭合环路。
书稿属于古籍整理,以南朝梁元帝所绘《职贡图》传世摹本切入,首先提供了《职贡图》北宋摹本、阎立本摹本(《王会图》)、南唐顾德谦摹本(《梁元帝蕃客入朝图》)彩色长卷,并且获取了藏馆的授权。前言介绍历代《职贡图》类似题材的图画史和研究状况,然后分章对三种版本的题记、像赞进行校注,后列“历代书画题跋资料辑录”、“南北朝交聘史事
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地系统动力学模拟团队开发和研究的科研成果。以人-地耦合系统模型的构建为主线,全面介绍了相关研究,探索了气候变化对经济系统影响的机理、途径及其评估方法,新构建了经济-气候模型;探求了人-地系统动力学模型双向耦合的方法,解析了人-地系统动力学模型双向耦合的时空匹配原理;
本书是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著名指挥官利曼·冯·桑德斯将军在奥斯曼帝国(土耳其)担任德国驻土耳其军事顾问团团长的五年的回忆录,还包括一些当时的电报和相关的档案资料等。内容包括桑德斯当时的日常工作的叙述、他自己的感受、战争前后及战争中土耳其军队的一些情况、战争的细节经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