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古代的农业生产收到大自然的支配,尤其是对农作物丰收有着重要决定作用的雨水,对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能控制水、能降雨的“水神”在白族信仰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白族水神经历了从道教水神三官之水官到巫教水神的毒蛇、金鱼、金螺,佛教水神的难陀、白难陀等龙王,再到本土水神段赤城的演变过程
本辑共收入15篇文章,分为主题演讲(2篇),文本、思想与诠释(4篇),舆图、书籍与文献(4篇),人物、礼仪与文化交流(5篇)四个版块。1.主题演讲刊载了比利时鲁汶大学汉学系主任、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钟鸣旦(NicolasStandaert)教授,以及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李天纲教授的两篇演讲文稿。两位教授分别以提纲挈领的方式
抗日战争时期基督宗教的信仰与实践是宗教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但有关于此主题的资料散落于国内外各档案馆和图书馆中,查找起来十分不易。编者多年来致力于中国基督宗教近代史研究,在此过程中,收集了大量相关文献。经过认真阅读、比对、甄选,最后辑选150余篇珍贵文献按不同主题收录在此文集中,以供研究者参考、使用。同时每篇文献前均撰写有
《东亚佛学评论(第五辑)》收录九篇论文,均来自中央民族大学东亚佛教研究中心策划举办的东亚佛学系列会议,、研究主题聚焦东亚佛教华严宗中义湘和澄观的佛学思想。义湘研究诸篇论文的主题涉及义湘的无我报心思想与戒律观,义湘及其后学的一乘思想,华严宗僧人对义湘《华严一乘法界图》题名的解释,以及东亚佛教史上义湘叙事的演变及意义。华严
本书以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为基础,并结合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路径,以伏波信仰为切入点,关注民间信仰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同时将伏波信仰的研究需要置于桂西南地区社会变革的历史过程中进行论述,分析其在桂西南地区的发展历程,探析其存续的因素和实现地方化的路径,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当地族群借以建构自我族群身份的重要工具,期望对当前社会
本书以古代民间信仰为主要研究对象,尝试对以唐宋时期为截面的古代民间信仰进行复原,爬梳资料,考证剖析,期望能够澄清当时流行的若干重要观念。对传统的神观念、鬼观念以及佛教的民间信仰化进行了重点考察,期望能够深化我们对古代民间信仰的全面认识。
本书以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为基本视角,探讨熊十力的儒佛会通思想,其突出特色在紧扣“会通”二字,指出了《新唯识论》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所具有的既曲折又富有重要思想意义的地位。本书不仅以宽广的视野透入《新唯识论》创作的理论背景,且相当细密而有层次地分析了熊十力是如何在本体论层面、心性论层面及体用不二方法论层面、修身论层面进行其
《中国佛学》是中国佛学院主办的综合性佛学研究学术刊物(半年刊,国内外发行),其宗旨是以展现中国佛学院为主,兼顾与佛教学术研究相关的专家学者新研究成果,促进教内外学术交流。《中国佛学》以汉传佛教教史、义理研究为主,同时也刊登南传佛教、藏传佛教以及与佛教文化相关的研究综述、动态等。《中国佛学(2020年总第46期)》为《中
《宗教心理学》关注宗教心理学经典名家思想,重视核心概念和理论探究,聚焦不同宗教和文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注重研究方法多样整合,论及中国宗教和社会心理关切,为建构中国宗教心理学学科体系而努力。本书是第五辑,内容涵盖弗洛伊德、弗洛姆等传统名家的宗教心理学思想,儒家、佛教、道教、基督教、民间信仰及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宗教与历史(第十二辑)》由著名佛教学者程恭让教授策划,集中于佛教历史文化研究,包括佛教中国化研究、佛教历史与文化研究、书评三个栏目。本辑所收录的文章,从不同角度丰富和拓展了佛教中国化这一中国宗教史研究中的古老问题,并对佛教文献经典、佛教思想义理、佛教宗派发展等领域的学术深度进行了深入挖掘,聚焦当前学术前沿问题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