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梳理了研究宾组卜辞的诸多著录,详细介绍了殷墟卜辞的分类理论与方法,并对给出了宾组卜辞的字形特征及类型划分特点,最终对宾组卜辞进行了综合考察与细致整理。本书创新点为自甲骨文发现以来甲骨文研究方面的著作总结与梳理。
本书是清代翰林孙钦昂的墓志碑帖,该墓志由清光绪皇帝亲赐碑文,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麟书撰写,两代帝师翁同龢书丹。该墓志不仅记载了孙钦昂的生平,还记载了他参加中法战争以及当时怎样补给台湾的事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书法价值。
锡林郭勒是我国的三大草场之一,岩画遗存丰富,保存状况良好。2016年秋,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和锡林郭勒文物管理部门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锡林郭勒的岩画遗存进行了首次系统考古调查,新发现22个岩画集中分布地点,是近年来中国岩画的重大发现之一。我们将用文字、线图及照片相结合的形式,全面报道此次岩画调查的材料,以此促进中国岩画
《南方民族考古》是已故著名考古学家、原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童恩正教授创办并长期担任主编的一份以研究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民族学、考古学为主要目标的大型学术丛刊,是四川大学考古学科的代表性学术成果。自1987年创刊以来,目前已经出刊至13辑。
中国的石窟寺摩崖造像价值突出、数量众多而分布广泛。石窟所在地域的地质条件、气候环境、地形地貌各有不同,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开凿的工艺也有所区别,再加上长期以来所经历的自然、人文历程的不同,目前我国石窟形成了共性与特性兼有的复杂病害、劣化特点。面对上述情况,以关注石窟环境为特点的研究、保护实践日益受到重视。由此出发,本书针
本书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河南段研究报告。本书系统地梳理了汉代空心砖墓的考古成果,对汉代空心砖的制作技术与图像关系、画像的内容与墓室建筑结构的关系等,探讨了空心砖墓画像所反映的汉代观念因素,对于理解和认识汉代空心砖墓画像在美术史上的价值和地位,以及在汉代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具
《文物研究》是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安徽省考古学会合作主编的一部主要以发表安徽省考古学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大型学术丛刊。本辑共收录文章26篇,内容涉及先秦时期遗址调查材料、战国-汉代墓葬材料、宋、明、清墓葬材料等。
拟对经科学考古发掘、出土地点明确的典型青铜器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介绍。所收青铜器主要来自公立博物馆及文博管理部门的收藏,时代从夏(二里头文化时期)至汉代,包括整个中国青铜时代;突出标准器、艺术品及有重要铭文的青铜器及青铜铸件等。
宁波“小白礁Ⅰ号”清代沉船考古发掘是国家文物局重点水下考古项目,也是浙江第一个水下考古发掘项目,该项目不仅因其众多珍贵的出水文物和“中西合璧”的船体构造为社会所关注,更因其创新的工作理念、规范的发掘方法、多元的技术应用和超前的保护意识,被业界誉为“我国水下考古的创新之作、从水下考古走向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标志”。《“
长江三峡库区消落区地下文物保护是三峡后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收录重庆库区消落区35处地下文物考古发掘资料,涵盖三峡消落区新石器时代、商周、两汉、魏晋南北朝、宋及明清等时期的最新考古发现,为进一步挖掘、研究、阐发库区丰富文物资源中蕴含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动员全社会保护三峡珍贵历史遗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