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文物》是荆州博物馆编著的学术文集。文集融资料性与学术性为一体,主要收录关于荆楚地区(即江汉平原及其周边区域)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保护技术等研究的新发现、新成果。《荆楚文物(第4辑)》为第4辑,收录了19篇研究论文和4篇考古发掘简报。研究论文涉及荆楚地区史前和历史时期考古学研究、楚文化研究、古文字学研究、文物保护
本书全面报道了贵安新区的文物资源,分择洞而居、汉唐风韵、宋元明清、民国至今、考古人说贵安五个部分,图文并茂,其中的择洞而居,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详述了贵州地方特定的洞穴遗存,图文并茂,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对重庆地区汉代画像考古发掘成果的汇编,内容涵盖汉代画像石棺、画像石、画像砖以及石阙等,地域以重庆西部的璧山、江津、永川为主,兼顾重庆峡江地区的忠县、涪陵、丰都等地的相关发现。本书较为全面地收集了重庆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考古发掘出土的汉代画像资料,对川渝地区汉代画像的考古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山西博物院面向公众开放的约读系列讲坛的部分成果集成。山西博物院邀请文博名家开展面向公众的讲座,文博名家以亲历者的身份向公众讲述了重大文博事件及文博人物。讲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现将讲座内容结集出版,希望争取更大的宣传效果。
2017年4月12日,山西省河津市固镇宋金瓷窑址入选“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它的发现为我们研究山西地区瓷窑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也解决了一批出土与传世器物的窑属,是山西地区代表性瓷窑之一。本书以山西河津窑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河津窑的烧瓷历史、品种、器形、装饰风格及特点、与其他瓷窑相互影响、交流等方面进行研究
万发拨子遗址是鸭绿江中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明代晚期的大型聚落遗址。本书是对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97年-1999年在通化万发拨子遗址发掘的资料进行报道。该遗址是我国东北边疆地区年代跨度最大、文化性质最为复杂、文化堆积最厚、文物最为丰富的一处文化遗产。万发拨子遗址文化堆积可分为13层,堆积最厚处达3.12米。依据地层关
近年来新刊布的商周金文、简帛等出土文献数量异常丰富,材料内容更是包罗万象涉及商周社会的方方面面,甚至还含有不少早已失传的经史典籍和文献佚记的历史事实。文字释读与文本隐含价值的挖掘是出土文献研究的两个层面,目前的出土文献研究中,不仅仍存有较多的疑难字词,阻碍着文本理解;与此同时,有关材料中历史学、语言学等各种方面的价值也
壳丘头遗址两次发掘出土了一批珍贵遗物,重新进行一番系统的梳理研究,并以图录形式较完整地公开出版面世,从而宣传平潭古文明,这不仅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更是福建史前文明研究领域一项重要成果。壳丘头遗址两次发掘出土了一批珍贵遗物,重新进行一番系统的梳理研究,并以图录形式较完整地公开出版面世,从而宣传平潭古文明,这不仅是
本书稿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017年成果。共分十章。针对汉代西北民族关系史研究现状,综合利用传世文献和河西简牍,全面收集整理河西简牍中汉代西北民族关系史资料,做出以河西简牍和传世文献为中心的汉代西北民族关系史资料长编。全面梳理居延汉简、敦煌汉简和其他河西汉简中有关民族关系的资料,并予以编年。以河西汉简中的民族关系
《清华简与先秦史事探研/光明社科文库》立足于清华简,选定商周若干问题为突破点,就事件性质、起因和实际影响给以动态分析,揭示了某些历史事件的相互关系及相关制度的变动轨迹,通过对对清华简《系年》的研究,主要以晋、楚两国为主线,对其涉及的历史事件展开多角度的思考,同时讨论了《系年》、《春秋》三传、《国语》、《史记》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