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对中国古代文明产生和发展的腹心地区--洛阳盆地中东部近1200平方公里的区域,开展了区域系统调查。期间共发现遗址(或地点)456处,采集到大量先秦时期的遗物。通过分析发现这些遗址涵盖了先秦时期的各个阶段,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针对大遗址区文化资源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这一现实问题,《大遗址区文化资源的价值评估及活化策略》融合文化经济学、文化产业管理、文化遗产保护、历史学、区域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在系统分析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新趋势,深入分析大遗址区文化资源保护困境及活化的现实需求基础上,就大遗址区文化资源的价值构成及价值评估进行系统分析,并将其
神权是商文明的显著特征,与之密切相关的祭祀活动是商代社会生活中经常性的重要活动。本书从商文化祭祀遗存与周围遗迹现象的关系入手,把它们区分为宫室类建筑区域的祭祀遗存(庙祭遗存)、社祀遗存、手工业作坊内的祭祀或巫术遗存等九类。并对商文化分布区内的商文化先行文化和后继文化中的相关祭祀遗存一并进行了分类考察,结合甲骨卜辞、传世
兴乐坊遗址位于陕西省华阴市桃下镇兴乐坊村南部,渭河的二级阶地上,东距华阴市约10千米,西距罗敷河约1.3千米,南距华山北麓约2千米,北距渭河约8千米。该遗址为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的遗址,经过考古调查与测绘,遗址范围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500米,面积达28.5万平方米。2009年3~7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兴乐坊遗
包家梁子墓地位于成都平原腹心地带,本次共发掘墓葬199座,其中战国晚期至东汉中期墓葬180座、宋明墓葬19座。战国秦汉时期墓葬多为南北向,少量东西向,各类墓葬夹杂分布,未见明显分区,常见2~5座墓葬成组分布,排列整齐。
本文的研究范围涵盖广东、广西东部和福建南部,年代是商代早期至战国晚期。分期和编年工作是研究的基础,本文在层位学的基础上将岭南地区商周时期的墓地及含有墓葬的遗址大致分为八期,即商代早期、商代中期、商代晚期,西周早期、西周中晚期,春秋时期,战国早期、战国晚期,确立了岭南地区商周时期的考古学遗存编年序列,竖立了一个较为科学的
土司,古城遗址(考古),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图集
本书调查了兰州、临夏、定西、白银、庆阳、天水及陇南、甘南等地,同时对藏于博物馆的大量宋金元时代画像砖进行了搜集。在此基础上对所获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完善和补充以往公开发表的资料,又对未发表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对所获画像砖资料,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和测绘,有些重要的资料,制出了发展脉络图,在此基础上,对画像题材进行了研究。
《四川盆地崖墓建筑研究》着眼于四川盆地汉魏晋南北朝崖墓的建筑特征,选择相关命题进行了研究。通过观察崖墓空间的三维特征,探讨了四川盆地崖墓的演变模式及地域差异,分析了崖墓与其他墓葬形态的关系。通过将崖墓与汉代民居遗迹和建筑画像进行比较,探讨了四川盆地汉代崖墓与民居建筑的关系。通过总结汉代崖墓中所反映的木构建筑做法,探讨了
潼南的佛教造像过去研究甚少,这与其在造像史的地位是不相吻合的,潼南崇龛千佛寺摩崖造像的发现提供了良好契机。本书对潼南千佛寺摩崖造像遗址进行清理发掘,在文化遗产保护系统性工作思路的框架下,从发掘、记录、保护、规划等多领域全面保护千佛寺这一珍贵文化遗产,为后面的石窟及石刻文物保护工作提供珍贵的第一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