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7年,为配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太原市园林局晋源苗圃内三号建筑基址开展发掘工作,共发掘2500平方米,发现了东周、两汉、魏晋十六国、北朝、唐及五代遗迹多处,出土了从东周至五代各类材质的遗物1300余件,揭示了晋阳城历代文化遗存的不同特征,为进一步认识晋阳城提供了重要的资
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汉文化遗存十分丰厚,考古发现汉墓和文物众多。本书是一部关于徐州汉文化遗存研究的文集,收录刘照建30篇研究性文章,对汉代楚王陵墓的墓葬形制、墓主序列、墓葬选址、防护系统、开凿技术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了徐州地区汉画像石、陶俑艺术特色、跪坐俑性质以及秦汉兵马俑形体差异原因,并对徐州如何保护利用汉文
为配合朔黄铁路建设,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石家庄市文物保护研究所、中山国古城遗址管理所的配合下,于平山县访驾庄、北七汲、中七汲三个地点发掘古中山国墓葬近八十座,出土各类文物近千件。本书全面、系统、详细的报告了相关发掘情况。此次发掘的三个地点位于平山县战国中山国灵寿城址北城墙、西城墙的外侧。大量的战国中山国中、小型墓葬的
本書匯編清代金石著作《古誌石華》《關中石刻文字新編》《邠州石室録》《語石》四種,希冀爲長安學、地方史、學術史及中國古代文化研究提供資料,以促進學術研究及社會文化的發展。
《北方民族考古》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主办的集刊,迄今已出版七辑。本辑内容包括考古新发现、研究与探索、北域撷英、碑铭考释四个栏目,收录论文24篇,以中国北方地区的考古学探索为重心,也包括一些重要境外考古发现的个案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术界在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方面的前沿动向和
《淅川下王岗:2008~2010年考古发掘报告(全三册)》是一部全面系统公布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2008年至2010年发掘成果的考古报告。下王岗遗址这一阶段发掘面积为3002平方米,发现了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西周等不同时期丰富的考古学文化遗存。西周时期遗存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研究早期楚文化考古学材料方
《旨归汉道》内容大致分为文化与文明、帝陵与陵寝制度研究、王侯与中小型墓葬研究和书评四个部分,从考古资料出发,辅以文献记载,阐述了东周秦汉时期历史文化的演进模式从“多元一体性”向“统一多样性”的转化,而“统一多样性”也是中国古代大一统时代的基本特征。同时,基于海昏侯墓、东汉帝陵、曹操高陵、西朱村曹魏墓等汉代陵墓典型案例的
百件精品文物卷
本书对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进行分区、分期和年代研究,据此建立起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时空框架。整合动植物和工具遗存等证据对框架内各个文化的生计方式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由广谱性采集渔猎经济到稻作栽培或专业渔猎经济的演变过程。最后与其他地区新石器时代生计方式的演变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新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辑的学术集刊。本辑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研究论文等26篇,内容涉及中国边疆及毗邻地区的古代人类、古代文化与环境。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辑的学术集刊。本辑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研究论文等26篇,内容涉及中国边疆及毗邻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