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人口老龄化给城市社会、经济与环境发展带来的一系列挑战,本书系统阐述了我国建设老年友好城市的基础、路径与手段。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和第二章重点阐述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作为认识论基础;第三、四、五章从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与社会养老服务资源的供给格局出发,探讨养老服务设施的配置结构、体系规划与建设标准;第六章到第八
本书基于我国现代城乡人口流动的大背景,以广西南宁所辖一个壮族村庄为主要切入点,运用多点田野及人口流动民族志等方法,既从流出地的视角探讨人口外流对原空间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又从流入地的视角分析流动者在新空间的适应过程,同时讨论空间分离背景下的实践者如何利用传统和现代的方式加强彼此的联系与沟通。
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的重要载体,随着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累积的人地矛盾日益凸显,两者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如何认识其演化过程及相互作用关系,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研究需要关注的现实课题,也是迫切需要在理论上进行探讨的科学问题。本书以江苏省为例,对1991-2010年全省人口-土地城市化耦合格局、过程、机理和趋势进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生性别比不断升高且严重偏离正常值域。如今,其所带来的社会后果已逐步显现,尤其表现为对青年择偶拥挤的影响。在人口大规模急剧流动的现实背景下,青年择偶模式逐渐发生变化,性别失衡的影响也在逐步扩散,择偶困难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本研究旨在从性别失衡的视角来解释城乡青年面临的择偶问题,在城市主要弄清性
国家统计局《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农民工总量已达到28652万人。作为流动的人力资源,农民工往返于城乡之间,给城乡社会带来深刻冲击。顺应这种形势,学术界对于农民工、流动人口的关注日渐增多,研究成果也不胜枚举,然而却少有对他们的家庭进行系统研究的。本书通过实证调查,立足于家庭关系和家庭策略角度,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资源配置
本书是作者30多年来发表的学术论文、会议发言、讲学、访谈记录的集成,既作为个人总结,也可作为后来人的了解和参考。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对老年学特别是老年社会学和老年经济学的研究,共包含八篇: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动态人口红利创新理论的提出;老有所养和老有所居;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年产业;敬老、助老、孝文化;体育、保
本书主要内容共分为人口数据来源、年龄结构数据质量评价和调整方法,生育水平和死亡水平测量、人口预测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检验以及人口预测模型、中国人口预测软件(CPPS)和人口预测应用研究案例五个部分。本书共计11章,从第2章到第11章为核心内容,覆盖上述五个部分,各章的具体内容如下:*章前言。本书的撰写目的、特色、目标和读者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进步发展的产物,也是21世纪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河南作为老年人口大省,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影响其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本书对河南人口老龄化及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其内容主要包括:*,关于河南省人口老龄化研究。运用人口学、统计学方法,借助人口普查和年度统计数据,从老年
本书主要介绍重庆市流动人口的流动迁移态势、家庭规模及结构、流动及居留意愿、就业与收入、健康与公共服务、婚姻与生育、社会融合等方面,对比分析九龙坡区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的生存发展状况,并从个体和省际两个层面对重庆市流动人口的就业收入以及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的获得感分别进行了政策研究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