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寺研究》是我国在石窟寺考古、寺院遗址考古、佛教艺术及石窟保护科技领域的第一本全国性专业刊物,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和龙门石窟研究院合办,以以书代刊的形式出版,每年发行一辑。我们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以刊发研究石窟寺领域的**学术成果为己任,为全国石窟单位、相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国内外专家
本书收录了徐州博物馆研究馆员梁勇先生从事文博工作30多年来对古代徐州区域文化研究的成果,是一部徐州区域文化研究文集。全书分成遗产保护与区域文化、博物馆学、汉代考古与研究、汉代以后时期考古与历史研究四部分,反映了徐州文博面貌,从中可以看到徐州文博人的所思所想。
本书是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2017年度考古报告集。收录考古调查发掘简报及分析报告22篇,包括有会理县马鞍子遗址2018年调查简报,会理县莲塘遗址2015年调查简报,2014年新津县宝墩遗址田角林林盘发掘简报,成都市青羊区焦家巷第二中医院遗址发掘简报,成都市青白江区沿坨村战国墓群发掘报告,成都市青龙乡海滨村海滨湾社区墓葬发
《1996年西沙文物普查》是1996年4~5月,由海南省文化广电体育厅与中国历史博物馆联合牵头组成的以海南省文管办、海南省博物馆及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室、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专业人员参加的文物普查队对西沙群岛文物普查成果的集中展示。文物普查期间,对西沙群岛大部分岛屿、沙洲开展了调查,在17座岛屿及沙洲上采集
本书选择了云南省最有代表性的怒族、彝族和藏族三个民族的手工制陶技术进行调查和研究,从泥料采集、制陶工具、作坊构成、成形方式、烧制手法、陶器类型等方面,图文并茂地展现了怒族、彝族、藏族现有手工制陶技艺。本书的研究成果,对考古学、民族学、工艺美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首部全面介绍河津窑瓷枕的书籍,以图录为主要表现形式,结合研究性文章,系统地展示河津窑陶瓷枕艺术。图录部分选取了固镇瓷窑址出土瓷枕,以及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河津市博物馆、运城市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道莅艺术馆、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等博物馆的馆藏瓷枕文物,共计86件,形象生动地展示河津窑陶瓷枕艺术。研究部分选取了4篇有关古
本辑刊发考古发掘和调查简报5篇,公布了湖南安乡县庹家岗遗址、湖北随州市张家寨遗址、湖北老河口市上寨遗址、贵州纳雍县大坟山石板墓群及丝绸之路南亚廊道云南西南路段的田野考古调查新资料;收录论文8篇,分别对滇西地区新石器文化、成都宝墩遗址刘林盘地点的古河道沉积物及环境、云贵地区出土的汉代建筑明器、犍陀罗锡克里塔及其浮雕板的原
水利碑刻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宝贵的文物资料。《海河流域历代水利碑文选》主要以历代编写的各种地方志和相关书籍中刊印的水利方面的相关碑文为依据,对照原文逐字进行校勘,并加上标点符号,配以适量注释,按照行政区划和时间先后顺序,对海河流域各个时期、各个地域的重要水利碑文进行收集和整理,以便对整个流域水利事业发展、演变进行系统研究
南粤古驿道作为中原联系岭南的重要纽带,是广东千年文明史的活化石。本书从遗产廊道的角度对南粤古驿道及其沿线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价值重构进行研究,通过构建南粤古驿道遗产廊道的方式整合区域内的各项文化生态资源,统筹古驿道遗产的动态保护与活化利用问题。探讨南粤古驿道在新时代背景下与城市发展、乡村振兴的融合共生方式和路径,从而使
2015~2017年,为配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太原市园林局晋源苗圃内三号建筑基址开展发掘工作,共发掘2500平方米,发现了东周、两汉、魏晋十六国、北朝、唐及五代遗迹多处,出土了从东周至五代各类材质的遗物1300余件,揭示了晋阳城历代文化遗存的不同特征,为进一步认识晋阳城提供了重要的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