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开拓了我校历史学和地理学研究的视野,推动了特色优势学科方向的形成,本卷收录的文章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这一点。天水地区可以说是西北地区的一个文化中心,前有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丝路开通后更有三国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本卷历史学类文章便是围绕以上五大文化展开,有的探讨秦文化和秦早期文化的概念
西北民族论丛》以西北民族为研究重点,主要方向为西北民族史与民族关系史、西北民族与邻国交流史、西北民族宗教文化研究、西北民族地区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等。从学科来讲,西北民族研究不仅涉及历史学中的民族史、中外关系史、历史地理、历史文献学、科技史、文物考古等学科;而且也涉及民族学、社会学、地理学、法学、经济学等人文社会大学
本书分为云冈石窟研究、北魏历史文化研究、大同及周边地区古建筑研究、大同地区民俗及民间文艺研究、大同地区墓铭碑刻研究五个部分,讨论了云冈文化的特点、历史发展、各时期的不同、独特性和丰富性,最后以大同市原市长耿彦波先生的《名城古都保护复兴之路的探索与实践》一文代跋。
本书记述了两千七百年来萧国城市的历史变迁。近代以来萧城遭到外力冲击,经受军阀混战、外敌入侵,在新中国成立后凤凰涅槃,最终走向新生的道路,渐次展现园林城市的多彩画卷。
:第一章"引言",论述中俄人文交流的研究现状、理论和现实意义、本书的主要内容等;第二至第八章为第二部分,按照历时的顺序梳理300年的中俄人文交流史,对其中的重要事件进行描述,并分别论述各阶段人文交流的特点。第九章为第三部分,是对中俄人文交流的"总结与展望",本章思考了"人文交流"的本质和内涵,回溯了300年来中俄人文交
《形象史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办的中文学术集刊,所收论文主要以中国古代历史上各个时期不同形式的物质文化为研究对象。本辑收录研究论文十四篇,内容涉及金维诺先生学术纪念专题、器物与图像、文本与图像、地理与图像等多个领域,分别从图像学、文学、语言学、地图学、建筑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对形象史学的跨学科意
本书以豫北宗族为研究视角,通过对豫北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全面具体研究,揭示出明清以来豫北地方社会的历史发展与社会变迁,呈现出明清以来国家与地方社会复杂的关系。介绍了豫北地区宗族构建的背景、动因,讨论了豫北宗族的发展历程和组织化建设,针对当地祠堂、家谱、祭田和族规展开了具体研究,强调了其地方性的特点,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本书收录了《关于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的几个问题》《牢牢把握清史研究话语权》《中国学者研究中的“内亚”概念及其问题反思》《近四十年来美国中国学理论、范式与方法对国内史学研究的影响》《互动视角下东亚文明史的空间结构——兼论中国的历史空间》等文章。
这本书汇集了作者对中国傣族和东南亚傣泰民族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30余篇研究论文。研究探讨了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傣泰民族的历史渊源关系、典型文化现象和文化多样性、文化变迁和当代的文化重构等。本书研究内容基本都是作者在几十年的田野研究基础上与历史文献相印证而写成的,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同时作者对傣族进行了几十年的长期
本书依据志怪小说、碑铭、墓志、方志、族谱等不同形态的史料,以温州与杭州等地方为主要案例,尝试从文本与书写的角度重建宋代社会史的图景。在宋代地方社会,小农与富户、胥吏与海商、巫鬼与寺僧,都市中的武人与权贵,以及新兴的士人群体,共同构建起地方社会的关系与网络结构。士大夫占据着全国行政系统的核心地位,但在地方社会,科举士人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