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研究中国古代东南社会的学术专著。本书就东南汉人融合疍家造就了中国海洋文化展开了论述,展现了从畲人到客家种山经济在东南的漫衍,沿袭南方文化的女性劳动习俗对女性家庭地位的两面性,并从血缘、地缘、神缘到业缘、学缘,以男性为核心的乡族社会形态的多样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同时考查了以福建为核心的古代东南社会底层中的义门、械斗、
本书坚持史论结合,以宽广的历史视野,深刻而系统地阐述了五四精神形成的背景、基本内容及其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现实意义。
《清史论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主办,是一本面向海内外的清史研究学术论文集刊,创办于1979年。本集刊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颇受学术界的重视,潜心研究、学风严谨、把握学术前沿是其重要特色。书中所收文章,既有清代考辨历史的研究文章,也有涉及清代学术史论的研究文章;既收录有关清代传统文化的博学鸿词科研究,也收
《北国石刻与华夷史迹/博士生导师学术文库》以我国北方地区发现的各种石刻为研究对象,以墓志为主,兼及石塔、经幢、墓碑等,而这些石刻中,内容又以唐代墓志为主,为研究唐代历史文化与北方民族(如回鹘、仆固、浑部、葛逻禄、薛延陀、党项)史的重要资料;有的墓志则对探讨唐代西域、敦煌历史及中西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共上下两篇。主要包括:传统文化之评价、中国的兵、中国的家庭、中国的元首、无兵的文化、中国文化的两周等内容。
十六国北魏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也是多元文化激荡的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互动非常频繁,混居杂处、冲突融合得到了充分展示。本书分为“十六国时期的民族认同”“北魏造像中的民族认同”两大部分,通过详细解读汉赵国号的取舍,赫连勃勃的民族心态,吐谷浑的“中国”认同观,云冈、龙门等石窟造像中所表现出来的胡汉服饰、姓氏、供
《形象史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办的中文学术集刊,所收论文主要以中国古代历史上各个时期不同形式的物质文化为研究对象。集刊打破学科界限,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将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史等学科的共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将中国古史研究中的考据法与图像学、新文化史等方法论结合起来,从多角度、多层面来梳理人类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每年召开一次青年学术研讨会,并将与会者提交的论文集结出版,自2000年至今连续出版,可谓近代史所青年学者成长的一个记录。本书系2017年卷,内容涉及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外交、社会生活与文化等方面,主要有关于晚清上海租界爆竹燃放问题产生的冲突与妥协、章太炎译介斯宾塞的主旨演变过程、《读书生活》
学界对于西北地区生计方式变迁方面的研究较少。本书针对杓哇土族生计方式变迁而引起这一地区土族民众在流动与定居中寻找最佳生计方式的问题,展开研究。从这个主体个案来解读其生计方式,对整个西北地区包括生计方式在内的历史文化变迁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南苑是中国历史上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互相融合、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辽、金以来北京作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历史见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南苑承载了封建社会都城的部分政治功能。辽代,长于骑射的契丹统治者在南苑举行捺钵围猎活动。金代,海陵王常率近侍“猎于南郊”。元代,同样以“下马飞放泊”做为游猎和训练戎马的重要场地。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