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作者团队五年多文献整理与野外考察为主,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从古城、水系和交通三个方面对中国北方主要沙漠地区的历史演变与环境变迁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了我国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研究路径,是近年来最系统、全面的中国北方沙漠地区历史地理研究成果。
资源与环境科学为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关键理论、方法和技术。《中国资源与环境科学2035发展战略》系统阐述了该学科的科学意义与战略价值、发展规律与研究特点、发展现状与发展态势、发展思路与发展方向,论述了水循环与水资源、土壤与土地科学、油气与煤化石能源资源、矿产资源、气候
本书系统介绍了地震信号去噪与重建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稀疏表示、压缩感知、深度学习等技术在地震数据重建与去噪中的应用理论、应用方法与主要原则等内容。全书共10章,分成五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和第2章)阐述地震数据重建、去噪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简述稀疏表示基本原理、多尺度几何分析、字典学习,以及压缩感知的基本理论与应用框架;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和国家安全的屏障,是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中国海洋科学2035发展战略》旨在依据海洋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瞄准当前世界科技前沿和建设海洋强国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展望2035年前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方向和关键领域,谋划促进海洋科学创新发展的战略思路和政策措施,提升我国海洋科技综合竞争力
本书是对贵州省重大地质灾害经验教训、监测预警和防治成果的总结。本书分为三篇,第一篇概括介绍贵州省自然和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以及贵州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第二篇为贵州省重大地质灾害事件,包括六个滑坡案例、三个崩塌案例和一个泥石流案例,重点阐明重大地质灾害的地质背景、成因背景、造成危害,总结重大地质灾害的经
《城镇地区灾难性滑坡早期识别与评估》瞄准“平安中国”,针对目前城镇滑坡灾害防治的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需求,聚焦潜在滑坡灾害隐患识别和大尺度区域滑坡易发性评价,提出涵盖表观特征、活动特征和成灾特征的滑坡隐患识别综合判据,提出危险人工边坡自动识别新方法,构建滑坡易发性动态评价技术框架,建立综合历史滑坡和滑坡隐患开展易发性评价的
本书阐述了滇东南红石岩-荒田地区存在加里东早期海底火山喷流沉积型铅锌铜多金属成矿系统与燕山期中酸性岩浆热液型钨多金属成矿系统,揭示了多类型矿床成矿规律和成矿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综合应用矿床成矿模型、矿田地质力学理论与方法、构造-蚀变岩相学填图等找矿技术方法组合,圈定8个重点找矿靶区,在50km2的勘查区内相继发现和评
本书是作者及其研究团队对其十余年“钒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的系统总结。研究团队依托攀枝花等多个钒冶炼场地,系统开展了钒的时空分布与微生物转化的研究,揭示了矿区地质环境不同介质(大气、土壤、水体、沉积物等)中钒的时空分布规律与赋存形态,绘制了第一张全国钒冶炼场地土壤污染水平图,评估了其污染水平与健康风险,阐明了土著微生物
本书分为总论和分论两部分。总论介绍了沼泽的概念、对沼泽的认识及未来研究热点;概述了沼泽形成的因素,沼泽发育理论和途径,沼泽分类系统、分布与面积,沼泽的生态特征,沼泽的结构及功能;详细介绍了沼泽水资源水循环、沼泽土壤、沼泽植物资源、动物资源的特征和保护管理状况;分析了沼泽退化现状、生态系统恢复关键技术及可持续利用;阐述了
东亚高空急流是东亚大气环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东亚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具有重要影响。本书在全面回顾有关东亚高空急流研究的基础上,围绕东亚高空急流的季节、年际及年代际等多尺度变化特征及其气候效应,利用观测和再分析资料揭示东亚副热带急流在初夏季节东西方向的突变特征、副热带急流和极锋急流位置和强度的协同变化等新的现象及其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