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地球是实现遥感数据与应用的核心基础功能之一,可实现多源遥感数据的存储管理、可视化显示与深度应用,是遥感平台与遥感应用之间的重要技术桥梁。本书系统阐述数字地球的体系架构、典型应用和关键技术。首先对数字地球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进行阐述;然后介绍数字地球功能组成及“数字地球+”应用技术架构,并结合智慧城市、综合应急管
青藏高原地形复杂而广袤、自然条件恶劣,充分利用卫星平台搭载多仪器观测,可克服青藏高原地基仪器对云降水及辐射观测的局限性。因此,本书围绕青藏高原云降水和辐射时空分布特征这个主题,介绍了利用卫星搭载的多仪器观测数据及其他观测数据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首先,介绍了青藏高原大气的基本状况,特别强调了青藏高原大气温湿风垂直结构
第四纪冰冻圈科学是冰冻圈系列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讲述了第四纪冰冻圈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包括研究对象、意义、发展历程、第四纪冰冻圈地貌过程和第四纪冰冻圈研究方法,阐述了第四纪冰冻圈的**研究成果,包括第四纪轨道尺度的冰冻圈演化、晚更新世以来亚轨道尺度冰冻圈变化、第四纪岩石圈运动与冰冻圈,以及第四纪生物和人类演化与冰
本书以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全球陆表能量与水分交换过程及其对全球变化作用的卫星观测与模拟研究”为基础,以解决“如何提高对全球和区域陆表能量和水分交换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的观测、机理认识、模拟和预估能力及其对全球变化作用的认识”这一关键科学问题为目标。本书首先介绍了陆表能量和水分交换过程的五大主要关键状态变量
本书针对雅鲁藏布江流域复杂下垫面特征及生态水文过程,重点开展气候变化-径流演变互馈机理研究、流域下垫面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气候变化驱动下的径流响应与水文过程演变机理研究,阐明流域水文气象要素时空演变特征,辨识下垫面时空演变规律及其驱动机制,分析植被动态演变机理和径流对下垫面及气象要素的响应,建立流域分布式生态水文模
本书系统介绍了地震信号去噪与重建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稀疏表示、压缩感知、深度学习等技术在地震数据重建与去噪中的应用理论、应用方法与主要原则等内容。全书共10章,分成五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和第2章)阐述地震数据重建、去噪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简述稀疏表示基本原理、多尺度几何分析、字典学习,以及压缩感知的基本理论与应用框架;
本书是对贵州省重大地质灾害经验教训、监测预警和防治成果的总结。本书分为三篇,第一篇概括介绍贵州省自然和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以及贵州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第二篇为贵州省重大地质灾害事件,包括六个滑坡案例、三个崩塌案例和一个泥石流案例,重点阐明重大地质灾害的地质背景、成因背景、造成危害,总结重大地质灾害的经
《城镇地区灾难性滑坡早期识别与评估》瞄准“平安中国”,针对目前城镇滑坡灾害防治的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需求,聚焦潜在滑坡灾害隐患识别和大尺度区域滑坡易发性评价,提出涵盖表观特征、活动特征和成灾特征的滑坡隐患识别综合判据,提出危险人工边坡自动识别新方法,构建滑坡易发性动态评价技术框架,建立综合历史滑坡和滑坡隐患开展易发性评价的
本书是《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方法指南丛书》的总论,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总结梳理了特殊地质地貌区的概念、特殊地质地貌区地质填图工作背景、地质填图特点,以及我国晚新生代重大构造-沉积-古环境与古气候记录;第二部分简要介绍了第四系覆盖区、高山峡谷区、岩溶区区域地质调查(1∶50000)技术方法;第三部分介绍了特殊地质地貌区地质
武当—桐柏—大别造山带既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也是扬子和华北两大板块之间的分划(构造)带。本书以“板块理论”为指导,以1∶2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总体认识与资料为基础,参考1∶20万、1∶5万及相关科研成果等资料,首次从全新的角度解读和探讨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基本地质构造过程,提出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大地构造格局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