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论丛》以“西北民族”为研究重点,主要方向为西北民族史与民族关系史、西北民族与邻国交流史、西北民族宗教文化研究、西北民族地区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等。从学科来讲,西北民族研究不仅涉及历史学中的民族史、中外关系史、历史地理、历史文献学、科技史、文物考古等学科;而且也涉及民族学、社会学、地理学、法学、经济学等人文社
本书选取北溪流域的开发主力金沙、银塘、玉兰、碧溪四个村落为典型进行田野调查,结合对民间文献与官方史志的利用,较清晰地勾勒出唐宋以降北溪中下游区域社会的历史变迁,并对不同时代不同形态的区域社会变迁的原因、影响进行深入探讨,特别是对不同家族对九龙江北溪中下游的开发、家族势力的消长及其对地方社会秩序的影响的分析,既有对传统观
本书着力探讨清代扬州学派代表人物江藩其人其学,内容涉及江藩的生平、交游、著述以及江藩在经学、史学、子学、文学等方面的特色和成就。江藩具有宗奉汉学,兼顾宋学,又糅合佛学的治学思想,所著《周易述补》《尔雅小笺》《乐县考》《隶经文》等皆有独到之处,尤以《汉学师承记》扬名后世。经学深湛之外,江藩又有史学融贯、子学博杂的特
本书对宋代社会保障的灾害赈济、贫民救助、仓储救助、官员优恤、军人优抚、医疗救治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可以使我们对宋代社会保障具有较为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对宋代经济社会发展、政治文化运行等相关内容进行了探讨。本书资料翔实,论述严谨,是一部理论性和学术性较强的学术专著。
《说不尽的盛唐:隋唐史二十讲》以作者多年来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讲授的隋唐史课程为基础,经过多次整理、修订,按照时间顺序,详细地叙述了隋唐历史发展的进程。对于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重要经济文化成就、重要制度之兴废及发展脉络等,均有深入精当的解读。对于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在造就盛唐中的作用,对于文化、宗教、艺术诸方面的成
《如皋市革命老区发展史/全国革命老区县发展史丛书·江苏卷》按照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江苏省、南通市老区开发促进会和江苏省、南通市委党史办公室关于编撰革命老区县发展史的意见,以地方党史专著和文献为依据,以老区发展为主线,以老区人民为主体,记述了1921-2018年如皋革命老区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
《长安学研究文献汇刊·考古编·金石卷(第十三辑)》匯編清、民國金石著作《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秦汉瓦当图》《秦汉瓦图记》《唐风楼秦汉瓦当文字》《昭陵六骏赞辩》《瘞鶴銘考》《石門碑醳(附:石門碑醳補)》《長安獲古編》《求古録》《金石存》十種,希冀爲長安學、地方史、學術史及中國古代文化研究提供資料,以促進學術研究及社會文化
《吐谷浑史研究》以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吐谷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吐谷浑民族自我塑造过程及其与周边民族区域互动过程中一些细节问题进行考察,探讨吐谷浑民族过程的一些重大转折及其发生机制。一方面从宏观层面揭示吐谷浑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另一方面从微观层面进一步探索和澄清吐谷浑历史的若干具体问题,充分展现吐谷浑的民族过程
本书为五部分,绪论梳理了近二十年的吴越国和吴越钱氏家族研究的现状;军事编论述了五代吴越国时期湖州、苏州、福州对于吴越国陆疆的重要性,以及吴越国对三州的防务策略;文献编分别对吴越国武肃王钱镠的诗文进行系年,对吴越国、两宋时期的吴越钱氏家族忠逊王支的著述情况进行梳理,对吴越国、两宋时期传世与出土的吴越钱氏家族碑志予以考察;
《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光明社科文库》围绕“文化与人化”、“传统与现代”、“人文与意义”“儒学与未来”等基本题目,讨论“文化的多元定义”、“现代性与现代化的吊诡”、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特征”,并基于“道德理性的中和性”来说明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并与以“认知理性的对立性”为特征的西方人文精神作历时性比较。而引进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