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对农民、农村以及乡土文明构成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村改居社区事实上承担了城镇化过程中的城乡利益冲突的交织点,在一定意义上也成为中国各种利益冲突的交汇点。农民非农化被割裂为“农民——农民工——城市市民”的“半城市化”尴尬困境。就此而言,他们的利益诉求有更特殊的根源:首先是市场化体制催生了村改居居民个体
优质服务是中国计划生育的一项改革创新,1995年国家计生委启动“优质服务试点县项目”,经过多年努力优质服务理念和方法覆盖到全国,基本实现了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转变。《亲历者记述: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一书记录和撰写这一期间部分参与优质服务活动人士的故事。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个人回忆,收集了30多名作者不同角度的
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产业结构转型进程提速和区域间经济发展尚不平衡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三大特征,也是发展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长期关注的三个问题。与以往的研究方式不同,《人口年龄、产业转型与区域收敛:理论构建和机制发现》基于多部门经济增长理论,旨在构建人口年龄决定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转型影响区域增长收
生育国策的改变在我国催生了大量妇幼保健医院,也使妇产生育的工作量激增,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医院优质管理并做好相关质量风险控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书分产科、生殖中心、日间手术室及护理4大部分共12章,分别介绍了妇产生殖领域根据国际医疗卫生机构JCI的工作标准,正在我国一些优质医院或中心成功应用的一系列表格,以及如
针对人口老龄化给城市社会、经济与环境发展带来的一系列挑战,本书系统阐述了我国建设老年友好城市的基础、路径与手段。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和第二章重点阐述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作为认识论基础;第三、四、五章从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与社会养老服务资源的供给格局出发,探讨养老服务设施的配置结构、体系规划与建设标准;第六章到第八
本书基于我国现代城乡人口流动的大背景,以广西南宁所辖一个壮族村庄为主要切入点,运用多点田野及人口流动民族志等方法,既从流出地的视角探讨人口外流对原空间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又从流入地的视角分析流动者在新空间的适应过程,同时讨论空间分离背景下的实践者如何利用传统和现代的方式加强彼此的联系与沟通。
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的重要载体,随着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累积的人地矛盾日益凸显,两者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如何认识其演化过程及相互作用关系,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研究需要关注的现实课题,也是迫切需要在理论上进行探讨的科学问题。本书以江苏省为例,对1991-2010年全省人口-土地城市化耦合格局、过程、机理和趋势进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生性别比不断升高且严重偏离正常值域。如今,其所带来的社会后果已逐步显现,尤其表现为对青年择偶拥挤的影响。在人口大规模急剧流动的现实背景下,青年择偶模式逐渐发生变化,性别失衡的影响也在逐步扩散,择偶困难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本研究旨在从性别失衡的视角来解释城乡青年面临的择偶问题,在城市主要弄清性
国家统计局《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农民工总量已达到28652万人。作为流动的人力资源,农民工往返于城乡之间,给城乡社会带来深刻冲击。顺应这种形势,学术界对于农民工、流动人口的关注日渐增多,研究成果也不胜枚举,然而却少有对他们的家庭进行系统研究的。本书通过实证调查,立足于家庭关系和家庭策略角度,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资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