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研究对象是1807~1851年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活动,内容上涵盖了这段历史的各个方面。新教传教士的宗教活动,他们在中外关系中的作用,他们从事的医疗和教育活动,传教士与西学的传播,传教士与近代西方的中国学等方面的诸多问题,都在本书中得到了专门而深入的探讨。
本书以寺庙与相关人物为基本线索,根据长期田野调查和访谈,从历时性与共时性两个维度,通过对寺庙壁画、传世经卷、民间传说、访谈口述、碑刻家谱等大量第一手资料的专题性深入研究,以图像入史,以文献解史,以实物证史,厘清了早期黄天道历史中若干疑点、难点问题,提出了“全庙”与“孤庙”、“三普”与“五祖”等概念体系和分析思路。
狄奥尼索斯不仅是古代希腊人崇拜的一个神祇,也是贯穿于西方文明的一个稳定因素,至今仍然是现代欧美社会中一种独特的文化心理现象。狄奥尼索斯作为神的名字最早出现在线形文字B泥版上,但是他的源头可能更早,在古代地中海世界的其他文明里也都可以找到与狄奥尼索斯崇拜相似的宗教现象,它是多种文化冲突、交融与发展的结果。19世纪末,“狄
本书既是对中国净土宗所内蕴的伦理思想的专题性研究,也是以宗教伦理学理路梳理净土宗经典从而阐发其伦理意蕴的创新性研究。作者以信、愿、行为逻辑主线,主要围绕中国净土宗重要修行理念进行阐述,从伦理学和宗教学跨学科维度,融合文献诠释和义理分析,在遵循佛学思想研究基本规范的基础上,运用伦理学相关理论知识,对其作了有经典依据
本书系西溪丛书之一,在作者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本书以1868-1919年间的中国江南基督宗教文人为研究对象,首先考察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情况和近代中国江南基督宗教文人的基本情况,其次从文学翻译与创作、文学观念与文学活动三方面对近代中国江南基督宗教文人在文学领域的特征进行分析。后联系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将对
泰北佛教的形成、发展与泰北历史上出现的兰那王国的兴衰息息相关。在兰那王国强盛时期,泰北佛教发展至鼎盛,形成了以清迈为中心的兰那佛教文化圈,与西双版纳佛教彼此之间相互影响,交流频繁,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为彼此佛教的复兴与发展都做出过重要贡献。本书立足于历史学与宗教学,通过大量中外文资料结合实地调查的整理、分析,对泰北兰那王国
《中国佛学》是中国佛学院主办的综合性佛学研究学术刊物,其宗旨是以展现中国佛学院为主,兼顾与佛教学术研究相关的专家学者研究成果,促进教内外学术交流。本刊以汉传佛教教史、义理研究为主,同时也刊登南传佛教、藏传佛教以及与佛教文化相关的研究综述、动态等。
明代中期重新传入的天主教,由于与早期全球化紧密联系,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与佛教、道教不同的文化意义。不仅展现了中国卷入世界体系的特点,而且反映了中国社会应对全球化与西方文明的早期方式。本书尝试从历史人类学的视角审视中西档案文献,对清代前期中国天主教信仰世界进行深度考察,涉及历史记忆、民族主义、社会网络、性别意识、书
中国道教写本经藏的研究是道教文献研究在目录学、校勘学之后,于写本学中继续开拓的一个新领域。本书研究了中国古代道教写本经藏的历史发展阶段,道教写经人物,道教写经写本的载体、字体、行款、色彩、规格,以及社会功用和价值等,认为中国古代道教写经作为中国古籍写本的组成部分,经历了中国古籍写本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是一个从形式到内容都
郑州城隍庙历史悠久,延续使用至今。郑州城隍庙全称是“郑州城隍灵佑侯庙”,是目前河南保存最完整、规模**的古建筑群。城隍庙始建于明代初年,清代重修。主要有山门、前殿、乐楼、大殿、寝宫等,全部殿堂均为琉璃瓦覆顶,造型精致,结构紧凑。本书对城隍庙的历史沿革进行了梳理,并对城隍庙各部分以及碑刻进行了图文结合的描述,使人们对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