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著作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发展现状、类型、主要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出发,探讨了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等主要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成立背景、模式与特征,并结合新数据资料研究了这些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效应。就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分析了中国参与区域一体化的动机、方式与效应。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自2015年12月提出以来,一直是中国经济社会各领域热议的话题,近年来,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推进,但仍有许多地方值得深入研究。本著作的编写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整理形成,内容涉及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理论研究、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研究、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通过研究,明确了改
本书基于二战以来全球经济治理实践的历史演进,建立全球经济治理理论分析框架,提出全球经济治理新范式的理论概念和分析系统,重点分析了中国这一新范式形成中的理论逻辑和战略路径,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提供政策参考。本书明确了全球经济治理的概念与逻辑前提,对其要素、结构、机制与运行和内在矛盾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剖析;从理
开发区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空间载体,开发区建设实质上是为吸引加工制造环节集聚而发生的空间生产过程。由于人文景观、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社交网络等的迅猛变化,开发区及其周边地区逐步成为本地失地农民与外来劳动力等“无根者”集聚的空间,转型升级和持续协调发展面临挑战。为此,本书主要借鉴产品内分工、空间生产、地方
测定了长江上游地区碳足迹状况,从区域、产业及其差异等角度比较分析长江上游、中下游及相关省市的碳足迹,获得了碳足迹差异情况及其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了重庆市及长江上游地区碳脱钩发展力,测定了重庆市和长江上游地区碳排放与区域经济增长脱钩的程度。分析了长江上游制造业低碳发展DSR驱动力,讨论了投入产出低碳关联效应。分析了长江上游
本书通过系统的理论综述和丰富的历史资料梳理,回顾了中国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基本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规划治理的理论逻辑。本书认为,中国特色的五年规划制度是一种弹性规划制度,主要通过适应性宏观计划和激励性目标治理,动员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面力量共同实现国家目标,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
本书围绕首都北京在新时期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从政务保障与国际交往、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空间结构等方面,总结现阶段北京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本书分为总论篇、分论篇和专题篇三个部分。总论篇分析面向“十四五”时期,北京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进而提出提质增效、创新驱动、民生优先、绿色
如何通过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在人口经济高度密集地区走出一条既能破解“大城市病”,又能带动周边、缩小区域差距的新路子;如何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在交通、生态、产业、城镇、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取得战略性突破;如何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为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本书在文献梳理、实地调研和专题研讨的基础上,将探讨规律
南京江北新区作为***新区的后起之秀,在建设全国一流新区进程中主动作为、先行先试,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本书围绕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从省、市、区三个层次,针对突出问题,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比较分析与案例分析等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应用性研究,系统总结了江北新区发展进程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并提出一系列有针
书中“扶贫研究”栏目延续对西部地区贫困问题的关照,从产业扶贫、社会保障、长效机制建设等视角论述贫困治理;“人口与发展”栏目聚焦人口老龄化相关问题,从子女数量、质量与老年人幸福感,民族地区特色养老等方面,论述了子女数量、质量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嘉绒藏族聚居区居寺转经养老等方式对民族地区养老的作用和贡献等若干问题;“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