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汉字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本书所展示的,不仅仅是某个具体汉字的个体魅力,而是汉语原创时的整体思维形态,展现给我们的是一部生动、形象的中华民族文明史和中国社会发展史。假如我们把汉语的整体思维形态,比喻为一座无与伦比的古典建筑的话,那么汉字的个体魅力,就是这座古典建筑上那一件件精妙绝伦的建筑构件。本书能够让孩子们在领略
变异,是语言的基本特性;扩散,是语言变异的路径。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将语言变异放在了“时间、空间、社会”的三维世界里进行观察,而在这三维世界中,语言变异的扩散路径也形成了相应的扩散模型。时间维度上的词汇扩散和结构扩散理论,地理空间上的波浪模型,社会空间上的蕴涵阶梯模型,以及综合三者的球形扩散模型,等等。北京话在现代社会生活
《中国语情研究》一书,精选了2009年至2015年间《中国语情》和《中国语情特稿》刊载的研究当年重要语情和热点语情的文章,集中反映了当年我国主要语情状况和社会各方面对重要语情和热点语情的不同看法以及提出的对策建议,集中保存了中国历年语情的真实记忆,所选语料真实翔实,内容覆盖面广,系统地呈现了中国语情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
“汉语风”是一套大型中文分级系列读物,共8级60余册。读者对象为中文水平由初级到高级的中学生和大中学生。丛书1版出版以来深受学习者欢迎,受到学界认可,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已出版17本,累计印次94次,印数224424册。近两年,市场反映装帧不够精美,第2版除了内容上做适当修订,重新设计封面和版式,改四色印刷
《四声联珠》是“早期北京话珍本典籍校释与研究”丛书中“日本北京话教科书汇编”分卷的一部,作者福岛安正。全书前九卷每卷分为28—55章不等,每章以对话形式介绍北京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章末多附有“注释”,更全面地解释本章对话中出现的制度、名物、习俗或历史事件。*后一卷是“俗语注释”,对前九卷中出现的北京话俗语用文言加以
1644年,中国东北以满族为主体的清政权入关以后,在汉语这一强势语言的影响下,熟习满语的满人越来越少,因此雍正以降,出现了一批用当时的北京话注释翻译的满语会话书和语法书。这批教科书的目的是教授旗人学习满语,却无意中成为早期北京话的珍贵记录。《庸言知旨》成书于嘉庆七年(1802),是清代*重要的满汉合璧会话书之一,作者宜
北京话作为现代普通话的基础,一直受到各方关注。但学界对于清后期至民国初年的北京话的关注度不够,研究深度有所欠缺。笔者正应对这一情形,立足于细致搜集查阅国内和日本现存的大量相关文献,尽可能全面掌握材料,同时对各种材料作深入分析,以求发现清后期民初北京话语法、词汇、语音的特殊现象。 《基于清后期至民国初期北京话文献语料的个
“汉语风”是一套大型中文分级系列读物,共8级60余册。读者对象为中文水平由初级到高级的中学生和大中学生。丛书第1版出版以来深受学习者欢迎,受到学界认可,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已出版17本,累计印次94次,印数224424册。近两年,市场反映装帧不够精美,第2版除了内容上做适当修订,重新设计封面和版式,改四色印
“汉语风”是一套大型中文分级系列读物,共8级60余册。读者对象为中文水平由初级到高级的中学生和大中学生。丛书1版出版以来深受学习者欢迎,受到学界认可,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已出版17本。第2版除了内容上做适当修订,重新设计封面和版式,改四色印刷,光盘改为二维码。本书为1级第2册,根据作家原创故事改编。戴伟、杰
1644年,中国东北以满族为主体的清政权入关以后,在汉语这一强势语言的影响下,熟习满语的满人越来越少,因此雍正以降,出现了一批用当时的北京话注释翻译的满语会话书和语法书。这批教科书的目的是教授旗人学习满语,却无意中成为早期北京话的珍贵记录。《清代满汉合璧文献萃编》首次对这批文献进行了大规模整理,对北京话溯源和满汉语言接